最近有闲我精读了蒲松龄被收录于高中课里的小说《促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离奇怪诞,引人入胜。特别是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更加增加了该小说独特的戏剧性魅力。该小说以促织(蟋蟀)为线索,通过讲述主人公悲剧起始和献促织有功“裘马过世家”的喜剧结尾,无情鞭挞和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供自已消遣娱乐而不顾低层百姓疾苦死活的现实。
本篇可以划分成:起首、开局、发展、高潮、结局、评论等六大部分。
起首部分,作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时间,明朝宣德年间;起因,宫中崇尚促织的游戏,每年都从民间征收好斗善战的优良蟋蟀;地点,“此物非西产(陕西特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之斗而才,因责常供。”起首部分,还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猾胥贪征暴敛的“科敛丁口”的丑恶嘴脸,和为征得一头促织“辄倾数家之产”的虐民恶行。
第二部分,噩梦开始,霉运不断。此部分,一开始就着重介绍本故事悲剧主人公的基本情况。本县一位忠厚老实,“操童子业,久不售”即考秀才久不中为人木讷的本分人,名唤成名。成名不善言词,胆小怕事,忠厚老实。狡黠里胥硬生把乡间派遣公差的营生交给了成名。成名担任里正役短短不到一年,就把自家微薄钱财都赔尽。此时,又逢县令征收促织,成名又不敢像其他里正那样征收人头税,也再没有可以贴赔的资产,整日愁眉不展连死的心都有了。
成妻宽慰他道:“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名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也算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其妻的言语,也让满头雾水一愁莫展的成名有了一线希望。“早出暮归”“探石发穴”“靡计不施”,最终“迄不济”。即使找到一两头又劣弱不中意。使刚刚有点希望的成名又陷入困顿之中。到了应当上缴促织的日子,成名仍然两手空空。县令严限追逼,十几天,被县令杖责百余下。成名被打得两股脓血淋漓,并且连自行寻找蟋蟀都难以成行。
第三部分,巫师指点,云开雾散。正当成名万念俱灰之时,又有了新的希望。此时,村中来一位驼背算命先生,自称能够凭借神力占卜。成名妻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了充足的钱物到了算命先生住所以期仙人指点化解眼前的困局。那年月,乡间庶民百事哀,来寻求仙人指点迷津者甚众。穿着红衣服的少妇、少女,还有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堵塞了算命先生临时住所的门户。可见当年,普通百姓的忧愁困苦之事难以计数,众生像过平淡的日子并非易事。
成名妻子进得巫师住所内,“而密室垂帘,帘外设案几。”问寻者恭恭敬敬地焚香,叩首。巫师在帘内从旁望天代祝,嘴唇翕张念念有词,但外人却不知究竟说些什么。少间,帘内抛掷一纸条,即道人心中的所盼或被困扰事,其神奇在于每每都与人们的胸怀事不谋而合,不差分毫。
连到了成名妻子求签问道,她将钱物放于案几上,仿效前头人的样子,焚香作揖叩首,心诚极至。过了一顿饭的工夫,帘动,有一纸条抛落。成名妻子急忙拾起来查看,见纸上没有写字,而绘了一张画。画中绘有一殿阁,其后有小山下,“蹲石鳞鳞”“针针丛棘”,有一促织伏于棘根,旁一蟆欲跃起的样子。
成名妻展玩不知何意,但看见画中促织,暗中与自己胸怀之事相吻合。将纸折叠收藏好,回家给成名看。起先成名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反复复观察,最后终于弄明白这幅画是在告诉他可以猎获蟋蟀的处所。成名仔细端详所绘图景,感觉与村东大佛阁非常逼真相似。
成名强忍着两股被杖击之痛,拄着杖勉强下了床,拿着图直奔村东古寺。寺后小山下,有古墓周围丛草茂密。成名循古陵而走,见眼前像鱼鳞一样的卧石横七竖八,俨然如同画中所描绘的一样。他遂在蒿草之中侧耳徐行,“冥搜不已”“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正当成名感到失望之际,见有一癞头蟆猝然跃起而去,成名此时更加惊愕不已,因为这与画中所绘的情景如出一辙。
成名此时兴奋不已,早已忘记两股被杖击之痛,循蟆行迹紧追不舍。癞头蟆进入草间,成名上前拨开丛草,见一蟋蟀伏荆棘根。成名急而捕之,其进入石穴中。用尖草撩拨,不出;然后用筒水灌,才出。仔细观察,这只蟋蟀巨身修尾,青项,长胫,成名见后大喜。用笼装好,高兴而归,举家欢庆。
写到这里,大家皆为成名高兴,故事应当收场。但作者并未草草结束,而更大波澜曲折正等待着成名一家。正当成名刚刚松了一口气,尚沉浸在终于完成官差之愉悦轻松氛围之中,成名九岁的儿子惹下了天大的灾祸。
天真好玩是孩子的本性,成名子趁其父不在家之际,偷偷打开了关蟋蟀的竹笼。被困久的蟋蟀,乘机一跃而出,其跳跃之速度极快,并非一个孩子能够安然无恙将其重新归笼。孩子满院子又追又扑,当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重新抓到手之时,蟋蟀已经是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孩子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哭着把事件原委告诉其母。成妻闻言,如五雷轰顶,面色死灰。大骂道:“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成名儿子那里看到这阵势,一向爱子如命的母亲,如此训斥自己尚属首次。孩子着实被吓坏了,小小年纪走上自寻短见的路。
不一会,成名回到家,听到妻子的话后,当即蒙住,如身披冰雪浑身冰凉。缓过神来,大怒四处寻找儿子,最终在水井里找到儿子的尸首。一时全家化怒为悲,夫妻面对着儿子的尸体,双双向隅,相对默然,不复聊赖。一时,茅舍无炊烟,夫妻沉浸在无尽悲痛之中。
天色将暮,两人正准备用草席包裹藁葬儿子时,临近儿子身体发现其气息惙然(微弱)。夫妻俩人大喜,将儿子放置于榻上。俩人的心稍微宽慰一下,但一看蟋蟀笼空,烦愁又重新涌上心头。成名一夜哀声叹息不止,自昏达曙,未曾合眼。
第四部分,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翌日,太阳已经升老高了,百无聊赖的成名僵卧床上忧思烦闷也不想起床。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鸣叫声,成名迅速起身来到门口一看究竟,宛然小虫还在。高兴去捉它,小虫反应极快,鸣叫一声飞跃而去。成名急忙追赶,发现小虫贴在墙壁上。仔细观察它,短小,黑赤色,肯定不如先前那只健硕强壮。成名彷徨瞻顾正犹豫不知如何是好,那只小虫竟然跃起落到成名的衿袖上。仔细端详它,身形好像蝼蛄,梅花一样的翅膀,方头,长腿,看上去好像不错。
成名忐忑地收藏了它。留待限期,上缴公堂用来搪塞公差。成名反复审视小虫的模样,总嫌其小,惴惴不安,唯恐怕不能交差。想与它虫角斗,试一下它的能耐。村中有一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每天与一些狐朋狗友在一起角斗玩耍,没有输过。少年想以它赚得大钱,故意抬高它的价值,但暂时还没有找到买家。
听闻成名也收藏一头,直接造访成名家。当见到成名所蓄之物后,禁不住掩口从嗓子眼里笑出声来。把自己的蟋蟀放入斗笼中,成名见它庞然大物,自增惭愧之感,不敢与他虫较量。少年坚持要比试一番。成名想即使留下劣弱之物终无所用,不如让其拼搏一斗,博得大家哈哈一笑。
于是成名也将自己蟋蟀放入斗笼之中,期望自己的小虫别输太惨。成名的小虫伏笼底不动,呆若木鸡,少年见又大笑。用猪鬣毛撩拨它的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它,小虫暴怒,直奔少年庞然大物而去,两虫开始相互腾击。突然,成名小虫张翅伸须,高高腾起直龁对方的脖颈,此时少年大骇,立即将两虫分开。成名小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名又是一喜。接着紧张的情节又悄然而至。正在大家谈论欣赏小虫的不凡表现之时,一只鸡突然冲进了众人视野,直接扑向小虫,张嘴便啄。成名浑身僵硬只能高呼,侥幸没有啄中。小虫一跃一尺之外,鸡紧追不放,眼看已经在鸡爪下,成名跺足脸都变了色,只见鸡伸颈左右摇晃身躯。走近观看,见小虫紧叮鸡冠不放。成名更加惊奇不已。赶紧用笼收藏好。
第五部分,成献异虫,幸过世家。第二天,成名就将异虫进贡给县令。县令嫌弃它小,怒声呵斥成名。成名急忙将他知道的小虫奇异的本领悉数告知县令,起初县令不信。试与其它虫斗,战无不胜。用鸡试之,果如成名所言。
县令非常高兴,犒赏了成名。然后把小虫献给了巡抚大人。抚军大人非常高兴,用金笼盛装献给了皇上,并详细将它的奇异功能上报。既入宫来,举天下所有名贵品种与它较量,无不败下阵来。皇上大悦,当即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也不忘功劳的贡献者,不久,县令德才功绩显著被广为传颂。县令也不忘记成名的贡献,免去了他的里正役,又让其进县学学习深造。
又过一年多,成名儿子恢复了原来精神状态。自言化作促织,身手敏捷善斗,今才复原。
抚军也厚赠成名,不几年,成名便田产超百顷,楼阁房屋万栋,牛羊各千余头。出入,穿着裘皮衣服,坐着豪华车马,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官宦人家。
第六部分,上好一物,众生受苦。最后一部分,就是作者就此故事发表一番感慨。皇上喜爱一物,未必过此以后就不忘记。但身边之人却牢记在心,推波助澜。再加上官吏横征暴敛,百姓只有抵押妻卖儿卖女的份了。所以,皇上一举一动,皆关系到百姓的生死,作者规劝统治者不能忽视这现象。成名因黠胥贪吏而致贫,又因促织而致富,穿裘皮衣乘骏马自得扬扬说明了什么?成名进贡异虫,让巡抚与县令均受恩惠福荫,成名故也裘马扬扬。这就是: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不得不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