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故事的第三个主人公袁晗寒的一句话,“对于出生,我没有选择的权利。”结束了对这部长达94分钟,历时六年拍摄完成的纪录片的观影。电影带来的思考,在心中久久不能停歇。为了使自己对这部影片的一些思考更有头绪,我随后又观看了导演郑琼对这部故事拍摄过程当中的一个自我感悟,同时还将N4之旅群里,大家打卡的内容一一拜读。郑琼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拍摄此次影片她没有褒或贬的意思,她只是想让这部作品作为我们国家成长过程当中的一本相册,一个国家正如一个人一样,它的成长过程是应该被记录的。随后在大家的分享中,可以看到,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三位主人公所经历的教育和成长谈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都愿意去为那个农村娃马百娟做一些事情,为城市青年徐佳的坚韧点赞,同时也在感叹富二代袁晗寒的人生轨迹。但在大家的打卡文字中,大家无一例外的提到了社会的不公平。
然而我的观点也许有所不同,在三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向阳而生的力量。出生对于任何人来讲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生长是每一个生命都要做到的。生活的环境不同,每个人所面临的生命的枷锁不同,然而每个生命突破枷锁顽强生长确是相同的。马百娟因为自己生活环境的贫苦,上学时间的滞后,给她带来了随后求学的障碍。观影结束后,马百娟斜挎着书包在乡间小路上迎着太阳,满脸天真自信的笑容久久回荡在我的面前。她渴望学习,她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她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因为年龄的差距她丧失了继续求学的动力。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我的一位小学同学。我出生在农村,对于马百娟生活的经历,我一点都不陌生,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家里一放,最大的任务就是到地里去,为家里养的猪、羊、鸡去拔草,回来喂食。但我是幸运的,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父母坚持让我好好学习。我的同桌没有我这样幸运,她学习很好,是一位女同学,记得那时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里念给同学们听,但是在跨入五年级后她不上学了。我曾到家里去找她玩,问她为什么不去上学。她说妈妈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家里6个孩子,她作为老大,爸妈拿不出钱来供她继续上学。她只能选择辍学,随后到一些小店面去打工。我的同学非常懂事,记得她在给我讲述的时候一直在哭,可是等到爸妈从地里干农活回来,她立即擦干眼泪去为爸妈做饭。生长的过程中,枷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我要说的是,每一个生命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突破这一枷锁向阳而生。我的同学没有完成学业,早早辍学后去打了工,并且在不到20的时候就结婚,成立了家庭。也许她的生活轨迹被生活的枷锁限制了一部分,但是在前几年的一次联系中我发现,她并没有在现实面前屈服,做了小生意,风风火火,并且现在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也许无形中他把同学当中突破重围走出去的人,当成了她去奋斗的目标。她要去改变孩子的命运,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这时我也在想,马百娟通过这次的拍摄经历,相信她也接触了很多的城里人,作为一个乡村娃求职时她能坦然的到酒店大堂和德克士的前台去应聘,并且对答如流。相信这一切在她的生命中是会有所积淀,也许她的成长被生活的枷锁压得太狠了,那么虽然她嫁给了表哥。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她人生的结束,她也许会将自己的一些认知去赋予孩子生命的成长。社会进步了,生活幸福了,她已离开了她上小学时的那个山沟沟,那么相信马百娟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肯定要好于马百娟。社会在发展,我们要给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于充分的理解。
在复读生徐佳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生,但是我们应该去抓住自己的命运去选择改变。徐佳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虽然他说他能深切的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不公平,并且有勇气去追求公平。在徐佳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家里姐妹兄弟4人。听母亲讲,她小时候学习特别好,但是三年级就辍学了,因为姥姥、姥爷供不起她上学,所以她必须早早的回家务农,挣工分来养家。所以她有了我们4个以后,不管多难,她都要去努力供我们4个人好好学习。父亲接受过相对高等的教育,所以他同样重视我们的学习。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不像现在只放寒暑假,那个时候还有春假和秋假,这两个假期重点是帮父母在家里做农活。记得我家有一块特别大的地块,在那块地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每年家里秋收玉米的时候,那个池塘也是最忙的,很多来自城里的人选择到池塘边悠闲垂钓放松生活。每每看到这种场面,我总要问父亲或母亲,他们就不用去做农活吗?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辛苦的劳作?爸妈的回答总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现在有权利去享受,而你们如果要想活成他们的样子,现在就得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然而造化弄人,在我上初三的那一年的上半学期,母亲撒手人寰,撇下了我们4个人。父亲一个人承担我们四个人的教育。确实这个时候想起来,父亲的压力是巨大的。记得母亲去世后的那个寒假,父亲和我有一次长谈,他说可以通过关系让我去就读一个护士学校,两年护士学校读完后即可到医院去当护士,早早为家里分担些负担。但我不理解父亲的压力,没有同意。我央求父亲再给我半年的时间去完成我初中的学业,我要努力的去考,考一个我更愿意去参加的工作。如果不成,我愿意接受父亲的安排。难以忘记初三的后半年,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每每教室当中拼搏的身影。因为从小接受过父母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教导,所以我比较早熟,记得上初一的时候,我就在本子上曾经写过,考上北大,考上清华的宏伟志愿。正如故事当中马百娟说的那样,想上北京去求学。然而在生活面前,我们有的时候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中考我考了比较理想的成绩。那个时候师范包分配的,要求分数比较高。就我的分数可以上师范,但是师范从来都不是我考虑的学校,我想上高中,我想上大学。但是父亲最后帮我改了志愿,他要我上师范,早早毕业参加工作,早分担他肩上的负担。这中间我有太多的不理解,师范三年,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非常的僵化,我除了学好师范课程外,经常熬夜与自己高中的同学相比,悄悄的复习高中知识,期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参加高考,也能去上大学。社会是不公平的,然而有的时候生活又是公平的,最后我终于上了大学。然而,想通过大学来脱离教师行业的我却改变了我的初衷,我想去当一名教师,希望用我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改变他们的命运。我想生活对徐佳也是公平的,生活对他的历练使他获得了努力生长的勇气,他的那一句铿锵的,“我接受社会的不公平,但是我要使我的下一代去达到袁晗寒生活的水平”。他的力量可以改变他的小家,同时他的力量也会带动社会的发展。
三个主人公中,也许我们会认为袁晗寒是最幸运的,她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家庭中,然而我却不这样认同,我感觉在三个孩子当中,袁晗寒是最悲惨的。故事中袁晗寒也在自己反思,好像得了一种什么病,忽而高兴,忽而悲伤。这是生活的迷茫沉淀给袁晗寒的一种心理疾病。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许最初都是源于物质的,就像马百娟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考上北京,一个月挣1000块钱。就像徐佳想考上大学,拿着他的通知书给他去世的父亲看,让那个通知书改变他的命运,使他不至于像父辈母辈那样辛苦的去工地打工,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物质所需。然而袁晗寒不愁物质,那么在物质对她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时候,她没有获得精神的引领。她迷失了自己,她不知道自己是谁,生活为了什么,她要如何来做。她的境地竟悲惨到连个目标都没有。袁晗寒父母的教育方式我可以接受,也一部分认同,但是我不敢苟同的是,他的父母应该去给孩子寻找一个目标,寻找一个方向。
不管怎样,三个孩子最后都走到了自己生活的一个节点上。这只是他们生活的一段经历。有句老话讲,“小时候苦不叫苦,长大了尝到的苦才叫真正的苦”,无论是马百娟,徐佳还是袁晗寒,他们都经历了他们成长当中的痛,那么在这个痛的背后,在他们身上其实是力量的赋予,相信在接下来的成长中,他们都会去跨向另一个成功。
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生轨迹,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融合,但是,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尤其我们教育者的努力下,明天可期!希望早日出现袁晗寒对德国社会的描述,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一个人都成了社会大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块砖,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把自己干的事情干到最更好。
期许明天,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