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斯科特的《少有人走的路》,豆瓣上的评分是8.3,这个评分也足以说明它算得上是一本好书了吧。
四五年前,我还在念大学。大学时的好友亚飞将书推荐给我,把书推到我面前,我翻了几页,觉得是本心灵鸡汤一样的存在,便将它舍弃了。
我再次翻开它,是在豆瓣上看了网友的推荐和评论。这一次,我看得异常认真,它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看着其中的文字,感觉像是戳中了自己的灵魂,又像是它曾经目睹了我的成长经历一样,最后的结果就像是自己被放在手术台上解剖了一样,五脏六腑全被剖开,被解剖得鲜血淋漓,然后放在手术台的灯光下让我无所遁形,那感觉——很爽。
这本书真的很神奇,看完之后,因为刚好遇见一些事情,我大哭几场,几乎每一次都是歇斯底里,哭得筋疲力尽,然后沉沉睡去,最后一次大哭然后醒来于我就仿佛是新生。
——我从来不知道,我曾经那么无助过;我从来不知道,那些事情我从没忘记,这么多年,我的心底竟然埋藏着如此深的仇恨。
平静的时候,在想为什么大学的时候,在好友把它递到我手上的时候,我没有好好去读它,如果早一点读它,可能那些事情,我就能早一点放下了。
可是,有的时候也有点释然,如果大学的时候就读了,我未必能在那个时候就遇到能够触动我的事情,也未必有那样一个让我觉得安全且放心的怀抱让我觉得自己被包容、接纳,能够让我放心的哭,让我能够彻底发泄出来。
我将一切都归于缘分。
时间再往前推半年,那个时候,我很喜欢某个求职类节目里的陈默,偶然在他的博客里看到他提到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很迷他,就从当当上买了书,放在宿舍里。
说句实话,亚飞是个很不爱看书的姑娘,也不知怎的,她就开始看这本书了。看完之后,她跟我讲,如果是一年前看到这本书就太好了。为什么是一年前呢?因为一年前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不顺。
可是,如果是一年前,她会不会去看就不知道了。当时,心绪如此晦暗的她,又真的可以静下心来看张德芬讲故事和说理吗?
只怕,当时她和这本书的缘分未到。
我们能理解一本书、一个故事也是讲究缘分的。
“中学时第一次阅读,完全看不进去。20多岁的时候才读完第一遍,当时也并没有体会出这本书好到哪儿去。等到30多岁重读的时候,才开始喜欢,这本书只有心静的时候才读得下去,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平静的生活。假如你独自一个人,可以学习独处的优雅。”
知识服务者战隼这样谈论《瓦尔登湖》,他读《瓦尔登湖》,不同的年龄段是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体会;而等到他能够理解这本书,却是在他有了一定的人生积累和阅历之后。
小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麦琪的礼物》,当时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生字生词理解的明明白白,语文老师讲得吐沫横飞,课后作业也做了一大堆,不懂就是不懂,可是时过境迁,等到自己谈恋爱了,自然就明白了小说讲得是夫妻间最真挚的爱,他们为了让对方高兴都宁愿舍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正是因为我相信我们和书之间是讲究缘分的,所以我现在仍然常常保留书单,仍然喜欢在图书馆里借很多很多的书回来,仍然会在当当、亚马逊打折时买很多很多的书,但是真的要看的时候,我就从书架上、窗台上、桌子上完全凭感觉抽好几本书出来,把书都扔到床上,然后自己再躺在床上,一本本地用手触摸,有时也会翻几页,哪本有眼缘,哪个有感觉了就看哪本。
这样,就造就了有的书刚买回来就看了,有的买回来几个月甚至几年被我翻开好几次都没看完全。
读书原本就是一件这么随性的事情,如果喜欢就赶紧去看吧,不喜欢就暂时丢掉吧,没必要强迫自己去读去看,也许等到时间到了,缘分来了,自然能看得下去了,也自然能够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