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岁月
一、久旱甘霖
专家叫格·尼·古里也夫,是苏联戏剧博士,曾任列宁格列歌剧院导演和莫斯科戏剧学院教授。来华教学时,他已是头发斑白,六十多岁的高龄的老人了。父亲到中戏报道后,他单独和父亲谈了一次话,问父亲为什么晚了一个月才来报到,父亲说接通知太晚,四川来北京路途遥远又不方便,翻译告诉他四川在西南边陲,专家点了点头说入学考试已过,让父亲先上课,期中考试再看,如考试及格就是正式生,考试不及格就只能旁听了,接着又问父亲是什么学院毕业,演过什么戏,扮演过什么角色之后就结束了谈话。
进修班上课方式是按照苏联莫斯科戏剧学院研究生学习大纲和方式进行的,因为学员大部分都是中戏的表、导演老师,所以不论表演课还是导演课,都由专家布置课题,学员根据自己收集的学习资料逐个在课堂上当教师,其他学员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之后大家根据讲课的内容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展开讨论,最后由专家做结论,并亲自示范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表演课和导演课的学习内容,都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但两者相互结合,真正做到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将实践成果上升到理论。同时,学习过程又分成基本素质训练和创作方法研究两个阶段,循序渐进。过去,父亲在表演时,仅仅只在外部形体和声音上下功夫,完全忽略了演员内心的元素训练,而这些内心技术的训练与培养是表演技巧的核心,因此专家的每一节课,父亲都感到非常新颖,非常重要,真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专家的每一句话,都像甘露一样滋润着父亲干旱的心田,因此在班上提问题最多的是父亲,帮同学扮演小品角色最多的也是父亲,父亲认真地记笔记,一丝不苟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北京的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都从未去参观游览过,就连王府井,前门等市中心的商业区也没时间去,整个学期的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都是在寝室备课。通过父亲的努力,在期中考试时终于取得了好成绩,专家对父亲的印象也是全班最年轻、最好学的学员,就这样,父亲顺理成章的成了进修班的正式生。
二、苏式考试
期中考试中,导演素质和表演素质考试是导演小品和表演小品(这里提到的小品是指在表演和导演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演员在进入角色塑造之前进行角色生活体验的一种训练方法),理论考试是考《导演学引论》。《导演学引论》是苏联专家自己的著作,约有三十万字。考试前,专家根据各章节内容列出了一百多道题让同学们复习。最初同学们以为专家会给大家划重点,圈范围,最后在试卷上给出几道或十几道题目让学员在试题上判断、选择和书面回答。但专家并没有这么做,他介绍这次考试是以口试为主,学员在一百多题中抽出一道题来进行回答,然后根据学员的回答,专家又会提出另外的问题,这就要求学员在复习时,不但必须将这一百多题的答案在脑中记清楚,还需将所涉及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父亲的寝室里还住着另外两位同学,一位是武汉人艺副院长,另一位是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他们在复习时从一百多题中抽题来相互提问,这样在一周的时间里,除了吃饭、睡觉外,整天就复习这三十万字的《导演学引论》,直到不论抽到任何题都可以对答如流为止。
正式考试时,古里也夫专家和其他导演、表演专家坐成一排,戏剧学院的时任院长曹禺和副院长也坐在专家身旁。同学们在教室外等待,当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进入考场, 在一百多题中当场抽一道题,先在一旁思考几分钟,其间可以在白纸上写下答案的提纲,然后坐在主考人的对面开始陈述答案,陈述完后,其他专家根据学员陈述的情况又提出其他相关的问题,让学员回答,看是否真正理解,是否是机械的背诵答案,最后再由主考专家来打分。大家对这样的考试感到很新奇,一致认为这样的考试是真正的考查学员真实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全面地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也有效地防止过去我国考试中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陋习,还避免了考试中作弊行为的发生。
三、大开眼界
1956年的3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会演,从3月1日起,全国各省市参加会演的剧院、剧团齐聚首都,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演出48个剧目,这次会演规模之大,演出的剧目之多,是建国以来空前未有的,各种题材、风格和体裁的话剧,在首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会演期间,父亲他们进修班除上午上课外,每天下午和晚上都要观摩会演的演出,专家结合这些演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大家展开研讨。会演结束后,各剧院、剧团的导演和团长纷纷要求参加进修班旁听,因人数太多,专家最后只同意留下了30人旁听,为的是能听专家的课,还有六个人志愿在班上担当记录员。
在北京学习期间,父亲还观摩了很多名剧的演出。有一次,父亲去王府井买东西,路过青年艺术剧院,看到青艺的剧场正在上演由孙维世导演,金山主演的苏联名剧《万尼亚舅舅》,父亲在售票窗口买票时,售票员见父亲胸前佩带着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徽,就给了他一张赠票,让父亲有幸欣赏了金山的表演。还有一次,苏联芭蕾舞剧院首次来华公演《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次首演,不但是票价很高,票源也非常紧张,早在演岀的半个月前,座票就被一抢而空。那天父亲和班上的旁听生,朝鲜族金导演一起,吃过晚饭坐有轨电车去天桥剧场,一下电车,只见天桥剧场前人山人海,很多人手中拿着钞票在钓票,他俩只好在售票处前,看看剧照后准备回校,正巧这时一个小孩在敲售票处的窗子,他不知道售票处早已关门,没有售票员,只见他手中拿着两张戏票喊着要退票。金导演一把将小孩手中的票拿过来,父亲连忙从钱包里掏出钱来付给那个孩子,孩子高兴的跑走了,这时剧院的开演铃声响了,金导演拉着父亲连忙进场,一对座位号,是楼上一排,这是看舞剧的最佳位置。舞剧的宏大场面,优美的舞姿,美妙的音乐和华丽的舞台布景,是父亲有生以来,欣赏到的舞剧艺术中最好的演出。
父亲宿舍的楼下,住着一个爱穿绿色衣服的女郎,她骑着一辆绿色的坤车,早出晚归。认识她的同学告诉父亲,她是表训班的工作人员。一天晚饭后,父亲和同学与青年教师在篮球场打篮球,碰到绿衣女郎也在到球场投篮,父亲从与她聊天中知道了表训班正在排演《小市民》,提出想观摩学习一下。她告诉父亲,最近就要彩排,答应帮父亲弄一张观摩票。过了两天,她真的给父亲送来了一张《小市民》的戏票。
表演干部训练班在戏剧学院外的交道口的一条胡同里。演出是在一个下午进行的,演出场地是一间搭制了布景的教室,没有舞台,观众席就在距布景很近的地方,有三排长条凳子,坐着二十多个观众,表演专家鲍·格·库里湦夫坐在观众席的正中。演出很正规,服装道具灯光效果都和正式演出一样。演出一开始就令父亲很吃惊,演员的表演就像真实生活一样,完全没有剧场表演的那种舞台腔和程式化的东西。剧情发生的时间,是人们刚睡醒的早晨,演员的表演立刻把观众带到早晨的气氛中,一幕一幕吸引着你,直到剧终走出教室,才意识到此时已经天黑了。这天夜里父亲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剧中的人物形象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翻腾着,虽然父亲从事话剧六七年了,看了上百出剧目,但今天观摩的《小市民》,让父亲真正感受到话剧的魅力和震撼力了。
过了几天,有一个军人小伙子来到父亲的宿舍,看望同寝室的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团长,团长向父亲他们几位同学介绍这位小伙子是他们战士话剧团的演员,实表演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小市民》的毕尔契兴就是他扮演的,父亲怎么看也看不出剧中五六十岁的角色竟然是由这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扮演的,现实的他和剧中的人物完全有着天壤之别,可见专家培养的演员,在表演技巧上的功力之深,让人折服。
这期间,导演干部训练班的专家,普·乌·列斯里也导演了《一仆二主》、《柳鲍芙·雅洛瓦娅》、《桃花扇》等一些中外古典名剧进行公演,这个班里大多数学员都不是演员出身的是导演,但在演出中他们的表演和塑造人物的技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像李丁、田成仁他们,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活跃在戏剧舞台和影视银屏上,不段地创造着生动的人物形象。
表演干部训练班也公演了除《小市民》外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暴风骤雨》、《玛申卡》等中外名剧,培养了田华、鲁非等一批著名演员。
北京电影学院的演员专修班在北京公演了专家鲍·玛·卡赞斯基导演的莎士比亚名作《第十夜》和高尔基的《仇敌》。
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师资进修班由苏联专家叶·康·列普柯芙斯卡亚导演的莎士比亚名剧《无事生非》也在北京进行了公演。
父亲他们表、导演师资进修班也排演了中外名剧《女店主》、《远方》、《伪君子》,在毕业时进行了公演。
在北京学习的日子里,父亲还观摩了北京人艺、青年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院、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茶馆》、《蔡文姬》、《上海屋檐下》、《万水千山》等名剧,使父亲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汲取了营养,让他受益匪浅,享用终身。
四、撤走专家
1957年底,中国和苏联的矛盾逐步激化,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两国经济、文化合作的各项协议,召回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表、导进修班本应在58年冬天结束教学,但因苏联专家要提前回国,最后一年学员实习的毕业作业,无法全部完成,只有毕业演出的三个大戏《女店主》、《远方》和《伪君子》,由专家导演,班上加紧排练,在年底前公演。专家对这三个不同风格体裁的剧目,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导演手法,让大家学习到不同的导演技巧。班上的三十个同学,分别在三个剧中担任了各有重点的角色塑造任务。父亲的重点角色在《远方》和《伪君子》两个剧目。在《远方》中,专家运用“行动方法”和“小品方法”进行排练,这是过去中国的话剧院、团,还没有导演使用过的方法,所以在排演中非常新颖。同学们都非常用心,还在北京文艺界专门演示了这种方法,吸引了北京话剧界的观注和重视,戏剧杂志社还专门约父亲写了这方面的理论文章来介绍这些方法。但很可惜,《伪君子》刚排练完,专家就要走了,连布景服裝都没来得及制作,只用了一些代用服装和道具,在内部向北京文艺界演出了一场就结束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