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大家都一直都关注着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最终,官方公布事发时的视频,悲剧发生的原因让人始料未及,竟然是一名女乘客刘某因为坐过站,与公交车司机冉某互殴,最终导致公交车方向失控,冲出大桥护栏,坠入江中,车上的司机乘客无一幸免。
这血淋淋的教训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有的网友提议公交车驾驶室必须安装隔离措施,有的提出要加大违法成本,处以重刑。这些方法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提高个人修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才是杜绝此类事件的根本。
我们的孩子最终要长大,会扮演社会中各种不同的角色,他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将来的社会就是什么样的。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对这次事故进行反思,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情绪稳定、有规则意识、懂得保护自己、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呢?
01
情绪稳定,就是要和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导致公交车坠江的直接原因就是女乘客和司机都情绪暴躁,你骂我一句,我还你一句,谁也没让谁,都要争一口气,最后争到了长江里。他们都没有认识到,心平气和地好好说话,管理好情绪,就能避免许多的厄运。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情绪激动,把孩子当出气筒呢?
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一个孩子没有带语文练习册,课桌上空空如也。我上前询问原因,他说忘带放在家里了。
我课后给孩子的爸爸打电话,叮嘱他下午让孩子把语文练习册带上,挂了电话,我就发现这孩子一脸的灰暗,回到座位后,迟迟不动笔写作业。于是,我上前询问:“为什么不写作业?没有铅笔吗?”他不说话,只摇摇头。我又问:“是哪里不舒服吗?”他还是一声不吭。我猜了猜,又说:“是不是刚才老师打电话,你怕回家后,爸爸责怪你?”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继续问:“如果你犯了错,你爸爸会怎么责怪你?”他说:“会一直骂我,有时候还用棍子打我。”我说:“老师现在再打给你爸爸打一个电话,告诉他,好好和你说话。如果他还骂你,你就告诉他,老师让你和我一起去学校上学。”他听了,终于满面的愁容舒展开了,笔也飞快地动了起来。
这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孩子害怕父母责备的眼神,始终出现在我脑海里。于是,我在班里做了个调查:父母曾对你恶语相加,甚至打骂的,请举手。几乎2/3的孩子举起了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和我说:“只要考不到100分,妈妈就会骂我又傻又笨。”有的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爸爸就会骂我。”
我把这个调查结果反馈给家长,有的家长就和我抱怨:“老师,我是就事论事,我并没有说他是个坏孩子。”
我想说的是,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理性分析思考的能力,到底是就人还是就事,他分不清楚,你因为一件事骂了他,他伤心难过的感觉就会蔓延到全身,持续很长时间,甚至长大了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感受。甚至有的家长和我说:“老师,我说他不听,我只能打了!”
试问,孩子承载了这么多负面情绪,你如何让他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要想让孩子情绪稳定,大人们首先要有耐心,和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就是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留意观察、表达感受,提出需要,明确请求,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比如,一位母亲面对一张错误很多的试卷,对孩子可以这样说:“妈妈看到你这张卷子上有很多错误,因此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观察)我认为以你平时的学习水平,这几道题应该是不会出错的.(感受)我更看重你考试时认真不马虎的态度(需要),所以,我希望你再把这张卷子上的错题,认认真真地改一遍。(请求)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活得更好,更舒服。家长如果是一个好的沟通者,对孩子真诚,宽理解,严要求,孩子也肯定是个遇事不急躁,情绪稳定的人。
02
规则意识,要通过不断推演行为后果建立。
“无知者无畏”,公交车上和司机互殴的女乘客正是没有想到她打骂司机会导致全车人坠江丧命,才会出言不逊,出手伤人。
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个很小很小的事件,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无法预期的结果。
通过设想一个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要比单纯的说教有用。
我曾经在班级里对高空抛物的行为做过安全教育,一枚重30克的鸡蛋,从9楼扔下去可以砸坏车窗玻璃,从18楼抛下能砸破人头骨。孩子们不敢相信,一个个张大了嘴,表示十分的惊讶。我相信他们在知道这样可怕的结果后,就会掂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所以,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家长老师通过让他们推演事故的发展走向,设想可能发生的后果,并且用语言清晰地描写出来这种后果,甚至写出来。那么孩子一定会有所感悟,知道这个不好的行为,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从而打消了这样做的念头。
我还经常听到这样的辩解:“老师,我不是故意的。”难道无心之过就可以被原谅?在我国的《刑法》中有很多过失犯罪,犯这些罪的人都不是故意的,难道就可以摆脱法律的制裁?显然不是。
我在班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对不起有用的话,要警察做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是无心的,但是你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也要承担后果,而不是仅仅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万事大吉。
用社会通用的规则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建立规则意识,既是保护别人,也是保护自己。
03
保护自己,就是不要和垃圾人纠缠不清。
在这次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如果司机面对无理取闹的乘客,置之不理,把好方向盘,也可以停车报警,让这名乘客下车。司机不和垃圾人纠缠,就不会因此全车人丧命。
垃圾人就是蛮不讲理,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和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要不远离,要不采用强制手段制服。孩子手无缚鸡之力,显然不能以暴制暴,只能远离。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甲、乙两个人在街上辩论:诸葛亮和孔明是不是一个人?甲说:“诸葛亮是诸葛亮,孔明是孔明,是两个人。”乙说:“诸葛亮就是孔明,是一个人。”两人争论不休,于是打赌,赌20块钱。他们找到一个老者评理。乙问:“诸葛亮和孔明是不是一个人?我说是,他说不是。”老者看了看甲,说:“你说的对,诸葛亮是诸葛亮,孔明是孔明,两个人。”等甲拿着乙的20元兴冲冲地走了以后,乙生气地对老者说:“我看你挺有学问,你怎么说瞎话呢?”老头说:“你跟那个笨人,你跟他聊啥呀?你能教会他什么呀?你给他20块钱,买他一辈子糊涂,你不合适呀?”
故事虽然是很搞笑,但是说明了道理。
永远不要和垃圾人纠缠,因为这些人往往是情绪冲动的,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实,和他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所以让他们尽快远离自己才是明智之举。
04
闲事不闲,培养孩子主人翁般的责任感。
这辆坠江的公交车在坠落之前,女乘客和司机互骂互殴将近5分钟,但在这5分钟有乘客愿意出面制止或调解,也不至于出现后面坠江的可怕后果。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我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每个行为都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没有人能真正的置身事外。你的行为影响着他人,他人的行为影响着你,尤其是一群人共处一个封闭空间的时候,看似明哲保身的行为,也可能会害了自己。这种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如果想让我们将来的社会多一些正能量,多一些敢于挺身而出的“热心肠”。那我们就必须从现在起培养孩子的主人翁般的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着崛起读书。”从这些至理名言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那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呢?
分担家庭任务会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我什么都不让他干,就光让他学习……”“大人的事,你别管!”我认为这样说是不对的。这样的回应直接扼制了孩子的参与家庭事务的积极性,孩子作为家中的一员,理应为家庭做点什么,比如,擦桌子、扫地、端饭等力所能及的活动。
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太多事情,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机会,他们反而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这样的待遇。如果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就会认为不公平,就会心生怨恨。
在学校,我让每个孩子都承担了班级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干”。有的负责开窗通风,有的负责给花浇水,有的负责开关电脑,还有的负责发放书本。老师让他们做这些事务的时候,个个争先恐后,非常积极。他们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名成员,理应为伙伴们服务。自然而然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在孩子们的心底里埋下种子。
种子一旦埋下,就不愁日后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做一些“闲事”吧,因为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