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最近朋友小C准备买商业险,我帮她筛选的过程中有些新感受,今儿作为一枚普通工薪族聊聊这个话题。
我在去年买了重疾险,在此前我妈妈一脸担忧、宛如我被传销一般:“你得多看看,多认真看看,别被骗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父母就有为我买保险的念头。当时我妈妈有个朋友的姐姐恰好做保险,顺理成章地找到她。几番热情推介后,爸妈准备为我买一份价格近2万的商业保险。
那可是90年代啊,2万元对普通工薪族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不?活脱脱的巨款好么!父母寻思再三,后来觉得划不来便委婉表示“先不买了,以后再说。”
结果那朋友为此还到我们家据理力争了一番,翻脸收场。
我们父母辈购置保险的途径,大致集中在亲戚朋友介绍,或是保险业务员的散弹式推销。买的保险或是理财产品大部分没法儿说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顶多知道“一年交多少钱”、“得交多少年”、“万一遇到意外找谁”……凡此种种。
毕竟当时信息不像如今透明,外加面对纷杂的数字本就费事,也情有可原。
1、渠道or品牌偏好?
如果说曾经人们把 「大品牌」作为金字招牌,纵观这些年,光芒还在但略有褪色。
过去更容易成就所谓的大品牌,很大程度源于品牌之间的隔离栅栏。大家穿梭其中看不真切,于是口口相传叠加成了一个可依赖的权衡因素。
保险品牌不重要么?
嗯,重要,只是当和层出不穷的新型保险、第三方保险平台搁一起时,单一品牌迭代的脚步明显蹒跚了几分。最被人津津乐道的XX福,好端端地从标杆变成了抓来显示自家个儿高的陪衬对象。
尤其当产销分离(就是生产保险和销售保险的机构不再捆绑 )形成趋势后,经纪型或是精细化策略的保险平台优势骤显。
你想啊,维度从纵向切换成横向,各家长短板顿时高下立现 。对用户而言,选择空间也不再囿于品牌范围。
所以,不同的品牌也好渠道也罢,关键点还是在保险产品本身含金量上了。
我个人在考虑保险时,对渠道偏好以下3点:
第一、优先考虑第三方平台(可选的基础面会广些)。
第二、若能针对不同群体有定制保险方案,是个加分项。
第三、产品介绍简要(千万别一上来就甩密密麻麻的专业名词和数据)、客服亲切、声音好听……
2、我们选保险时,其实是在选什么?
朋友小鱼曾说过一件事。
她一同学是保险公司业务员,和她介绍方案时看小鱼半天不得要领,情急之下:“哎哎哎就是说你买了以后,要是马上出意外,就可以……!要是得了XX病,就可以……!要是XX病好了,又得到YY绝症,然后过几年挂了,这样就可以……很不错吧?!”
小鱼脑补了一连串的画面,只觉得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
但从侧面看出,实际上买保险是为以后潜在的消极可能性买单。
所以不管哪种保险产品,你会发现总能汇聚各路声音,原因也脱胎于此:「假设 」这事儿,发挥起来有无限可能啊!同样的保额、保障范围,转移场景后落在原有预测外,或许就格格不入。
假如我在X岁遇到了重大疾病。
假如我的小孩在学校遇到X的意外。
假如我理财收益可持续在X%以上,就可cover保险费用差额。
说白了是个概率命题的排列组合,不同的人在认知范围内的风险点上设置安全网,比如重疾险、寿险、意外险,然后继续细分,比如轻症发生率>重大疾病罹患率>意外死亡率。
当出现人生黑天鹅时,不至于因为高额金钱消耗而造成二度伤害,跌落谷底。
3、买保险最在意的是什么?
保险最大作用有2个,一是刚才说的抵御未知风险,二是形成杠杆。在面临意外时能够以小搏大,因此出现个权衡视角叫「性价比」。
简单而言,用最小的钱拉出一张最大的安全网,让风险尽可能多地包含在这网里。
而当所包含的保障及服务接近,那么价格又成了衡量尺。
以我们最关注的重疾险举个实例。以下3款产品。
A款:之前我对比了几十款后,最终购买的终身重疾产品。
B款:某主打适合少儿保障至成年的重疾险。
C款:最近帮同事看保险时,发现的某精算师团队推荐。
这3款都属于返还型重疾险,见下表(点击见清晰大图):
大家可以对比以下,各有优劣。不过综合来看,B和C这类保障范围广+保额充足+价格实惠的品种对普通工薪族贴合度更高。
如果你年轻或手头暂没那么多钱,花几百元买个消费性重疾险通常就能翘起30-50万的保额。给自己拉张临时安全网也挺不错。
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长期的。顺便说下,保险不急着一次性各种类型全买齐:宜做加法不宜做减法,毕竟长期险种一旦买入就是持续性缴费,一旦想退保代价不菲。
4、简便有多重要
托互联网的福,眼下做啥事的便利程度都加码不少,保险行业从产品设计->上架展示->购买投保->用户理赔,整个闭环流程愈发干净清晰。
先说保险产品的设计。 「长尾效应 」渐显,意味着更多定制化才能适合更多不同标签的人群。专业再过硬、产品再丰富、理论再牛逼,不如懂你。主动迎合你的需求(并且能说大白话),才能正中红心。
再则是,保险行业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正在从线下往线上转移。在手机能看得懂、用的顺、买的爽、赔的快,无疑让保险服务变得亲切和蔼。
人生短短900个月,变化无穷。风平浪静时可能潜藏波诡云谲 ,一马平川下没准偶遇暗坑洼地,无论生活和工作都得未雨绸缪。而我们希望这把伞不仅在暴雨前能及时撑起,更关键的是,能以更小的代价换来更加合宜的保障空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