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36,2017年10月9日 第十周 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周
一、今日小理论
“你懂我”:渴望被“被懂得”是每个人的诉求。在人际交往中,比“你真好”还要高的评价是“你懂我”。
“懂得”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信息性的了解它还包含了一种接纳与肯定。当我们说“你懂我”的时候,除了信息,我们还感受并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和信任。
此外,“懂得”也是行为性的,我们是在他人满足我们需求的行动中,感受到“被懂得”。“懂得”包含了一种行为与语言上的支持。当我们接收到这样的行为,尤其是当我们还没有用语言提出自己的需求,就接收到了这些行为,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被懂得”感。
人们为什么需要被懂得?
每个人之所以希望被他人所懂,是源于“自我印证”的需要。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在关系中所感受到的“被懂得”?
1.双方的差异
当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时,彼此就会很难相互了解。
2.批评式与指导式的沟通方式
有些人在了解他人的喜好、想法与个性之后,会习惯性地采取批评和/或指导的沟通方式,不仅如此,他们的批评和/或指导,还可能会随着对他人了解的深入而愈演愈烈。这些人通常会有一种“救世主情节”,觉得对方如果少了自己的批评或指导,就很可能会一事无成。
3.可及性与回应性的不足
在关系中的可及性,指的是“我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便能找到你,而且我也知道,那时你(的支持)也是可以被我获得的”。
可及性的不足,就会让我们无法相信,当有需要的时候,对方有可能会帮助我们。可以说,对方在关系中是否可及,直接影响着我们所感受到“被懂得与否”。
而回应性则指的是,对方是否对我们的需求保持敏感,是否能够及时地在言语或行为上回应我们,以及这种回应是否是支持性的。当回应性不足时,也就意味着对方未必了解我们、未必接纳我们,也未必会支持或者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也显然不会觉得自己被这样一个无回应的人所懂得。
不仅如此,回应性还影响着关系中的可及性。当我们觉得对方对自己始终有着支持性的回应时,我们也会更愿意去接近对方,而当对方的回应性不足时,我们便会觉得对方是不能被自己所触及的,也会更不愿意去接近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回应性,还被认为是亲密关系维系和发展的关键。
当一段关系的可及性与回应性都不足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虽然处于亲密关系之中,但却如同身在孤岛,是一种遥远的、不被懂得的隔绝与空虚的感受。
4.人的确是无法被完全懂得的
我们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人都无法被这世界上的另一个人完全懂得。一方面,人总是在变化的,人们的想法、喜好,包括人格特质都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
如何才能在细节上做到更懂得对方?
一个人要真正理解和懂得他人,最重要的是学会“积极倾听”这项技能,这不仅使得人们在沟通中更能了解对方,表达自己接纳与肯定的态度,同时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会在ta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帮助(可及且回应)。
那么,什么是积极倾听的技能?
1.专注
首先,在与对方交流时,你需要不被偏见或其他事情所干扰地,全神贯注地去听对方所说的话,所要表达的观点、想法或情绪。你要觉察自己试图反驳、批判(防御性倾听)的冲动,并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对方的话语中去。在这种专注中,你才能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而不是被自身的评判所牵绊。
另一方面,你还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你在专注地与她交流,你在努力地理解ta。
2.共情
共情,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想象自己身处对方所处的情境时的感受,来理解对方当时的感受,且同时对自身感受保持着高度觉察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感同身受,但又不失边界的一种状态。
在倾听和了解对方的过程中,你同样可以通过非语言(比如,姿态的放松,身体的靠近)和语言(比如,“你刚才所说的,听上去似乎这件事让你既愤怒又难过?”)来让对方感觉到,你能够体会到ta的感受,并且你肯定了ta所有的这些感受的存在。
这种肯定就是我们会感受到的“ta听到我了,虽然ta不一定赞同我,但ta真的听到了我在说什么”。这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情绪、想法)被你所了解、接纳和肯定了。
3.确认
积极的倾听,不仅包含了听,还包含了对所接收信息的确认。很多时候,人们会在了解并接纳了对方的想法或感受之后,急于提供建议或帮助,但这往往并不能让对方感到被懂得,因为缺少了对信息的确认,对方可能觉得你还没有听明白我的需求,以及你只是想快速打发我。
因此,在真正做出言语或行动上的支持之前,你应该先与对方确认需求。不过,在与对方确认需求时,比起冒昧地问“你说吧,需要我做什么”,你可以试着说,“听上去,你遇到了……,通常大家在遇到……的时候,会需要……,你觉得呢?”
总之,积极倾听不仅能提升人们在关系中的回应性,避免了批评或指导式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让对方在这种被积极倾听中,感受到被肯定与接纳。
除此之外,让对方感到被懂得,你还需要提高自己的可及性。告诉对方,当ta需要支持时,你希望成为ta第一个寻求支持的对象,或者至少你会成为始终愿意随时提供支持的那个人——当然你的行为也要能够证明这一点。
社会心理学家Heidi Grant Halvorson所说,想让对方更懂你,与其期待对方能与你心有灵犀,不如采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准确而直白地表达你自己。
二、今日电影推荐:
《这个杀手不太冷》豆瓣评分9.4
是一部1994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编剧及执导创作的一部动作电影,由让·雷诺、盖瑞·欧德曼及娜塔莉·波特曼等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职业杀手与一个小女孩的感人故事。
三、今日文章
迟子建 《清水洗尘》
(一)作者: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现担任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已发表作品600多万字,《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
作品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二)《清水洗尘》。迟子建的一部短篇小说。书中讲诉了一个13岁的小男孩天灶,在年关洗澡时给家人烧水,他的奶奶、妹妹、母亲、父亲先后洗浴,其中穿插了蛇寡妇找天灶的父亲帮忙补澡盆事,以前天灶总是用家人洗过的水洗,可这回他执意自己要用一盆清水洗浴,最后如愿以偿的故事。
2001年《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三)创作背景、时代背景:
在中国这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五分之四的国度里,农民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和经济情况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农村主题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道路上一直倍受青睐。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宣部与中国作家协会关于“三农”问题的创作倡导等因素,农村主题小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代文学的“最大家族”。
(四)创作历程:《清水洗尘》的故事与作者童年生活的经历有关。
在大兴安岭的小山村,每到腊月二十七,作者就要“放水”,所谓“放水”,就是洗澡。一家人都要在这一天洗个澡,辞旧迎新。因为那晚家人都要洗澡,烧热水比较麻烦,所以有的时候,作者这些小孩子,就得用大人洗过的洗澡水洗澡。
而任何一个小孩子,都特别渴望着能独享一盆清水。这样,便有了《清水洗尘》这篇小说。
(五)作品鉴赏:
思想性:
小说聚焦于北方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详细叙述了这个家庭祖孙三代五个人的洗澡情况:没有现代都市浴室的豪华,也没有现代家庭卫生间的装修,只是辟出一个小孩子的房间,自家灶上烧热水,普通的澡盆洗普通的人。
条件是简陋的,形式是古老的、质朴的。这一切也许本来不值得写上一篇小说,但迟子建从中看到了人物内在的情感冲突,于是出现在小说中这些人物,大矛盾没有,小摩擦不断,让人们走进了他们的心灵,窥视了他们的情感,看到了一幅温馨感人的生活图景。
《清水洗尘》中就处处流溢着这种忧伤中的温情美。
《清水洗尘》中没有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但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一年只能洗浴一次,而且是在卧室中,在狭小的澡盆中洗浴,这种生活总让人感觉忧伤。
可是礼镇的百姓却是那样虔诚地迎接它,每一个人都要在这一天把自己认认真真地清洗得干干净净,天灶的妹妹天云不仅要把头洗得清清亮亮的,还要用妈妈使的那种带香味的蓝色洗头膏然后扎上新的头绞子。那种郑重的态度,好像一个女孩子要出嫁,让人感受到浓烈的生活气息。
还有那个平时眼圈儿总是黑着的蛇寡妇,那个把鼻涕抹在鞋帮儿上的蛇寡妇,也不愿在年关时“将就”洗浴。这种对文明、洁净生活的渴求,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透露出一种人性中的美质。
还有天灶,这个只有13岁的小孩子,这个以前总是用别人洗过的水洗浴的小孩子,竟也执意地要独自用一盆清水洗浴,甚至不惜违背自己心意地伤了奶奶的心。迟子建深入地发掘了天灶向往清水洗尘的社会内涵那被人们遗忘了的贫穷角落,也已萌动对文明的追求。
她在别人不易察觉得到,或者一时理解不了的细小微妙之处,发现新的美,发现实质上显示着时代脚步与百姓心声的新精神。尽管在大城市中很多富贵的人已能做到天天洗淋浴,甚至早晚都要淋浴的现实中,天灶追求的只是一年才有一次的洗浴中不用别人用过的“脏水”,这在人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也就是他难能可贵地迈出的对文明的第一步渴求了。
作品在单纯的故事之下,铺垫了丰厚的意蕴,给人们的思考,留下了一条幽深的通道。
艺术性
1.纯净婉约的诗意话语
《清水洗尘》的语言空灵纯净而富含诗意。这也正印证了迟子建的创作追求,她认为古典文学是大雅的东西,包含的内容比较深,文学品质比较纯净,修辞造句很讲究,有婉约、沉静而又不乏忧愁的气息,代表了一种东方文化精神。
《清水洗尘》的语言就体现了这种纯净、婉约的特点,如行云流水,贴切自然。小说中许多不经意的语言,使人们感到奇特而优美。
女作家独有的细腻、纯净和对人与人之间那微妙情感的敏锐捕捉,为短篇小说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方向。
对人性情感的诗意描述,是这篇小说站起来的脊梁。
作家的感情丰富而纯朴、敏锐而细腻,富于诗人气质。这里蕴涵着天灶对文明的追寻,对诗意、纯净生活的追寻。
作家不过是讲了一个孩子固执的要用清水洗浴的故事。
当他那可怜的心愿好不容易实现时,他的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他对生活一下子充满了热爱,在饱含纯真痴情的天灶眼里,天地万物无不多情善感。
可以说,这篇小说正是以其纯净的诗情、隽永的意境取胜。整个作品只是如实地描述天灶的感情流程,仿佛天籁,自然宁馨,像生活本身那样质朴。它更多地运用内心独白与景物烘托等手法,使人披文入情,因情入理,而没有刻意地去塑造人物、编织故事、表明理念以至经营结构。
2.儿童视角
迟子建喜欢采取童年的视角叙述故事,她觉得这种叙述角度使人感觉很清新、天真。
《清水洗尘》就是以天灶这个13岁孩子的视角来写的。天灶这个勤劳、细心、体贴人的孩子,有着朦胧的对文明、对美的向往和追寻。
透过童真无邪的天灶的眼睛会使读者会感到涌动在一个少年心中的对美的天然体悟和认同。它是那样原始、透出一股春天里带有露珠的青草的气息、惹人怜爱、惹人向往。
作品中还以天灶的视角,写出了很多绝妙的富有童真和童趣的句子,“湿浊的热气在屋子里像癫皮狗一样的东游西蹿着,电灯泡上果然浮着一层鱼卵般的水珠”。天灶说完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迤逦的银河“刷”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为他除去积郁在心头的怨愤。
如果不以孩子的人性视角来观照生活,如果作者没有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不能使物与情、物与景融会贯通,只冷静地进行纯客观描述,怎么能有这种童话般的意境、诗一样的语句。
迟子建的小说,在对底层民众的描写中始终闪烁出一种人性美的温暖与美丽,这表现了作家可贵的民间立场。
在新时期小说家队伍里,迟子建以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审美的理解为人瞩目,她执著地表达着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对平凡生命的赞美,她的笔下是充满人性美的诗意的乡土和生灵。
3.意象
《清水洗尘》中的“清水”这一意象,就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意象。
在作品一开始,这一个意象只是天灶想求得的一盆清水,“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是一盆实实在在的清水。
但在叙述的的过程中,这个意象反复出现:抗拒家人洗过的水、与肖大伟的争辩等,贯穿了叙事过程。它既是叙事的一个重要线索,而且“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它的寓意在推移中获得丰富,并产生了强大的审美吸附力。
到小说的结尾,这一盆“清水”似乎成了“忘忧水”,不但使天灶觉得能洗掉一年的风尘,而且洗掉了他内心的郁闷与烦忧,洗掉了他对过年的种种不满,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
《清水洗尘》中以一种舒缓的笔调充满温情地描写大千世界之中的凡俗人生,在普通人的生活情状的真实描绘中,流露出纯真善良的情怀。诗意而温暖是作家迟子建的作品给读者营造出的令人异常流连的氛围。
四、今日收获
1、“你懂我”。自古就有“人生难得一知己”的说法。但我们通常在得到得不到这件事上,很好反省自己,总是觉得没有人懂自己,总是认为亲密的人,“你就应该懂我,你为什么不懂我”的执念中哀怨。懂与不懂实际上一个双方面的事情,是一种需要用语言和行动来实现的。
首先,要知道“人的确是无法被完全懂得的”的认知,没有应该不应该。
其次,要学会“积极倾听”这项技能,“积极倾听”这项技能,之前是模糊的,他提醒我,在于家人、爱人、朋友相处的时候,要用心、用语言、用态度去倾听。
最后,要学会准确的表达,就是“有效沟通”,总是让对方去猜,要抛弃“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的认知,才会找到那个懂你的人。
2、迟子建,从来没有听说过。鲁迅文学奖,也不知道是什么奖。
人,真的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写作这件事,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事,需要对这个范畴内的所有的东西加以了解,不断地向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学习那些好的作品。
鲁迅文学奖、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4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大奖。将选出该评奖年度里某一文学体裁中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首次评奖从1997年开始,评选1995—1996年的作品。
包括以下各奖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
老舍文学奖:用于奖励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北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
矛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曹禺戏剧文学奖:戏剧创作。
3、《清水吸尘》通过韩大爷讲解,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副温馨感人的生活画面。不觉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小时候,坐在外婆家院子里纳凉,因水土不服身上涨了疹子,外婆用各种植物叶子煮水,坐在外婆家堂屋里泡在木盆里洗澡的场面,温馨,热闹。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不读有故事情节的书(小说、散文),心灵会变得贫瘠”。在这个信息如洪水的快速时代,各种商务类、成长类适合快速阅读的书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一些让心灵充盈的文学书籍,多用好作品刷新自己的认知与思想,确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常识。这是我参加这个领读营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