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抢到了拆书帮线上课程的互动名额,于是本来跟小伙伴约好的面基只能改天了,而且提前被告知这次的拆书家非常厉害,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机会,谢谢小伙伴的理解和鼓励,让我有机会全情投入,嘿嘿。
这次的领拆是阿波罗老师,体验了和以前不一样的赶脚——引导贯穿始终,让我们脑洞大开,收获满满。
一开始看了一个视频,台湾做过一个实验——志愿者坐在椅子上,作为路人的情绪垃圾桶让对方在语言上发泄情绪。虽然只有短短四分钟,但是路人的话语真的是感觉很伤人,那种感同身受,会觉得真的很难过。其中,体验者的一句话触动了我:大人听了这样的话语都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时候比一般的伤痛更深,有时候,一句话,有可能会改变一生。
但是有时候,这些语言暴力并不是真正想要表达的。也许是父母恨铁不成钢,带着“为孩子好”的想法却说出来伤人的话(比如最常见的“别人家的孩子”,也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但是孩子接收到的可能是一种嫌弃)。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之一是观察,保持客观,不做评论地描述事实。其实也就是我常常说到的“评判”,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于是这种评判会带来各种情绪,抗拒、消极对待等等,无法达到真实目的。对于事物的观点,往往很主观,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并不太容易达成共识,于是就造成了争吵,冷静下来会反思,也许能get到对方的好意,那个时候就会反省自己,为什么不能冷静对待,然后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还是同样的反应……
所以,换一种沟通方式,仅仅客观描述具体的事实,不带评论,只说感受,也许会好很多。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并非想法。
这个地方一下子敲醒了自己——过去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所以来者不拒地埋头苦学。其实现在反思一下,这只是一个带着评判的想法,并不是现实,比如——我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好,这样下去什么都会失败。于是也创造了一个现实,在失败的时候归咎于自己的表达,放大了这个假设,挫败感油然而生。这是以偏概全了,其实自己这种表达方式更多的时候带来的是成功的沟通。想法和感受混为一谈,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渐渐的越来越自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其实可以换个思路哈,把焦点放在感受上,而不是想法。例如,繁忙的加班之后,会到家,爱人对你有抱怨,这时候对爱人分别说有表达感受和想法的话。
感受:亲爱的,我知道因为太忙忽视了你,我很抱歉。
想法:我这么忙也是为了家,希望你能体谅我。
感受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或因此而导致的身体状态,一种情绪的表达;想法是人的思想的认识、判断。
分辨想法和感受有一点难度,表达感受一般有这些词汇——
运用一下,“在赞扬别人的时候,很少会解释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原文P185)个人经验,有时候分享某件事物也是如此,比较主观的去推荐好的一面,并不是很客观地分析。
在来时的讲解引导下,清晰了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分为三部分——对方做了那些对我们有利的事情;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有时候甚至仅仅通过微笑或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来表达着三部分。
一下子和上周三后浪《完全写作指南》的拆书课内容联想起来,其实感谢信的原理也包含着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通过客观描述事实,对自己的帮助,以及除了感激之情之外还有哪些感受。让对方感受到满满的诚意,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啊。
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在表达之前或之后,去看看是不是客观的描述事实,不添加自己的主观想法,仅仅描述感受,观察,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