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说起讽刺小说,大家肯定听说过果戈里的《外套》、《钦差大臣》以及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那么大家也肯定听说过我国清代吴敬梓先生所作的《儒林外史》——讽刺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甚至可以说讽刺了我国整个封建时代。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体会书中提到的种种,现代的社会早已没有种种吃人的事态,然而在古代这种事情却层出不穷,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感受当时封建社会后期的官僚政治以及社会风尚。
二、 概述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少年叫王冕,他从小替人放牛,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求取功名利禄,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制度, 科举制度更是文人们走向成功的台阶,他们无一不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科考。
周进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然而一场闹剧却让别人替他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过了几年,周进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因此范进在家中的地位提高。
但是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本可以为百姓谋得福祉,但他却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利用职务之便敛财害命。还有高要县知县汤奉,滥杀无辜、非法敛财,引来百姓们的不满却丝毫不加收敛和改正。除了贪官污吏外,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
还有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不断地努力,却走上了歪路,他抛妻弃子、忘恩负义、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三、 理论与方法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手法,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王冕的隐士形象,周进的悲伤,范进的疯癫,严致和的吝啬等等,这些无疑给这部作品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不过这部作品最让我惊讶的是,它是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接下来谈谈《儒林外史》的美学风格,作者能够巧妙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悲喜交织的双重结构,用滑稽的现实映射出背后隐藏着的悲剧内涵,从而给读者双重的审美感受。周进撞头、范进发疯等在人们看来可能是搞笑的,可背后的悲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或许也是因为如此,他们后面才会变得大不一样,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这样看来,他们的做法或许情有可原。
再来说说《儒林外史》的结构设计,这部作品没有完整的主干,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符合主题的各类“知识分子“,作者并没有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联系起来,而是选取各个人物典型的生活片段,将他们杂糅在一起,构造出作者想要展现的场景,表达作者想要抨击科举制度、抨击封建社会的愿望。
四、 扩展讨论
前面提到的都是这部小说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现在就让我来说说这部小说的局限性吧。吴敬梓先生提出的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虽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但是他却把改变这种现状的希望寄托在像王冕这样的志趣高雅的文人士大夫身上来,他跳出了科举制度的束缚,却又走进了文人的圈子,始终没有摆脱掉封建社会的影子。
五、 评价
以我现在的年龄资历来看,我还不能完全的读懂这部作品,却也知道,这是一部主角不断变化的小说,它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变化,从而深入的剖析每一位人物真正的精神世界。吴敬梓先生将这些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通过勾勒和扩大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六、总结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振兴中华的任务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