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恢复了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也就恢复了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是第一篇。
前几天我坐公交上班的时候,在朋友圈看到我们单位研究员转发的文章,文中提到要理解特朗普的支持者,一定要读读《乡下人的悲歌》。
我本身对川总就很感兴趣,而且做A股投资的人,小命有一半儿拿捏在川总手里,当然有必要读读这本书。
由于今后可能大量的开始写书评,所以我构建了一个自己的书评体系。
以《乡下人的悲歌》为例简单说明一下。
推荐指数:★★★★(五星制,评价标准在于是否值得亲自阅读,3星及以下代表看我读后感就好,不必看书,不代表原书很差,差书我就不写书评了)
文学性:★★(细分评价之一,评价标准在于作者在书中遣词造句的文学功底,而非书的内容是否关于文学)
思辨性:★★★(细分评价之二,评价标准在于作者观点与思维方式的高妙程度,以及对读者思维的启发作用)
参考性:★★★★★(细分评价之三,评价标准在于情感上是否对读者有共情、激励作用,或实践上是否有指导意义)
简评:这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出生到就读耶鲁法学院之间,对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泛阿拉巴契亚山区的白人工人阶级,以及所处于此环境中的人群的见闻和理解,以及他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作为回忆录,本书的基本叙事手法就是流水账。。。除了观察细致和情真意切两点之外,没有什么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但我仍然推荐各位阅读原书,原因有二:
感受朴实文字中的情感力量,对个人成长有极佳的鼓舞作用。
以管中窥豹的方式了解真实美国社会中底层群众的生活状态。
友情提示:读这本书一定要先读引言!
下面详细聊聊我从书中提炼出的两个最能启发我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环境对人的塑造,人对环境的反抗。
事先要解释下,作者属于英格兰-爱尔兰裔白人,这个概念基本等同于我上面提到的泛阿拉巴契亚山区的白人,虽然他们是白人,但你基本可以理解成和黑人一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一群人,被美国精英阶级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歧视。
如果你常看NBA的话,你知道很多伟大的球员都是起于微末,在本书中你会听到一个差不多的故事,作者所处的这个底层阶级,周围充斥的都是家庭暴力、滥交、毒品、枪械、早孕、单亲这样的东西。
作者的外婆14岁怀孕,就和男友从家里跑出来成立了家庭,正好赶上当时美国工业复苏,幸运的成为了工人,靠双手打拼也算在当地安家落户了。
但是家庭环境很糟糕,日常吵架、谩骂、酗酒、不回家,作者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就理所应当地长偏了。。。除了外婆那一套常规操作——早孕、酗酒、吵架、谩骂以外,他母亲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学会了吸毒!!!并且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男友随心变,老公随意换。。。
最可怕的是,作者的母亲还曾经在类似毒瘾发作导致的心理疾病的状态下,试图杀了作者,也就是自己的亲儿子。。。
方式类似于国产电影《记忆大师》中,那个家暴犯载着妻儿以极快的速度开车冲到码头上的情节。
所以作者的童年可以称得上惨绝人寰了。
大环境十分恶劣:所在地区经济萧条、文化水平低下,周围人群普遍没有理想,充斥着暴力贩罪和毒品,还有混乱的两性观念。
小环境更加恶劣:母亲频繁更换男友,没有父爱就算了,还时常面对陌生男人,缺乏安全感,同时频繁更换男友意味着频繁更换居所,更加缺乏安全感。而且母亲与每个男友相处都不太好,频繁的谩骂争吵伴随着作者的童年。母亲吸毒,进入戒毒中心也没能彻底断绝。活在曾被母亲试图杀害的阴影里。
在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一个孩子很难摆脱这个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也不例外,他本身还是有求知欲也比较努力的,但是在这样动荡不安支离破碎的家庭环境下, 也不可避免的学习成绩下滑,开始厌学逃课,作者原话说到:“我讨厌去学校,但我更讨厌回家。”
上高中的时候甚至开始吸食轻度的毒品,但所幸没有成瘾。
到这里为止,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作者口中“大概率”的故事——环境是如何塑造人的。
下面开始,我们要讲一个小概率的故事——人是如何反抗环境的。
先说结局,作者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做了律师,娶了一位上层社会出身的妻子。
他对环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抗,反抗过程中有五个明显的跨越。
第一次跨越,从和母亲居住到和外婆居住。
外婆很爱作者,并且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熟悉的稳定的家。有了这两点前提保证之后,作者开始重新恢复学业,成绩快速提升。
他的外公这时已经去世了。虽然外婆仍有一些缺点比如言行粗鄙,但更多的是一些可贵的优点,比如督促作者学习,认为有付出才有回报,认为人应该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而不是靠国家的低保等等。这是来自乡下人朴素和坚定的观念。
第二次跨越,从外婆家到参加海军陆战队。
作者高中毕业后申请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但是他外婆、母亲都没有钱交学费。当时911刚过去一年,作者有去中东打击恐怖分子的报国热情。当然也很重要的是,在海军陆战队不仅一分钱不花还能挣钱,并且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海军陆战队的生活从身体到精神,都给作者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三次跨越,从海军陆战队到俄亥俄州立大学。
在海军陆战队服役4年退役之后,作者接着未竟的学业,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读书。作者将军营里的习惯保持到了学校,自律地学习并且门门课程优异,为了凑齐学费,作者同时还打了三份工。
作者这个阶段的跨越主要体现在知识层面的极大丰富以及积累了正常的社会经验,他之前的生活环境实在难以称得上正常。
第四次跨越,从俄亥俄州立大学到耶鲁法学院。
优异的大学成绩和推荐信,让他进入耶鲁法学院学习,开始接触那些盎格鲁撒克逊精英们。
在此除了知识继续丰富以外,是对社会认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次跨越,从法学院毕业后到结婚开始家庭生活。
作者的妻子是他在耶鲁的同学,一位来自上流社会精英阶层的优质女性。
在这里我引用作者文中的一段原话
“我一次去她家过感恩节的时候,很惊讶他们家竟是一团和气。乌沙的母亲没有在背后说她父亲的坏话,亲朋好友也没有满嘴谎话或背后伤人,姑嫂之间也和和睦睦的。”
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居然会让作者十分惊讶,因为他童年在极度不和谐的家庭中度过,甚至认为所有家庭都是这样的。
在他和妻子之前交往的过程中,作者也本能地会在双方持有不同意见时大声争吵,甚至摔门而出。
这个跨越,是在作者自我反省和妻子的帮助下,洗刷童年的恶劣环境带给他性格上的缺陷。
进一步深入分析一下。
第一个跨越,是把作者从绝境拉回来。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一个人的爱,还有一个安全的家,这是一个孩子能够向上的底线!
第二个跨越,是作者对旧环境的割裂。如果我凭借自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那么我就找一个能够强制让我出淤泥而不染的环境。
第三个跨越,是作者从底层社会进入平民社会。
第四个跨越,是作者从平民社会进入上层社会。
第五个跨越,是扬弃。也就是作者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环境对自己的影响,重构自己的性格与灵魂,继承那些旧环境带给自己的优势,比如像野草一样顽强坚韧,抛弃那些旧环境带给自己的缺陷,比如与家人沟通的理念错误等等。
这些跨越,如果只以世俗眼光看待,到了第四次,就已经人生圆满了,可以结局了。
但只有到了第五次,才能算得上是圆满,才算得上是点睛之笔,才不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才不会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社会的确不公,作者进行了五个“惊险”的跨越后,也只是跟他的妻子,那些盎格鲁萨克逊精英们正常成长后,在一个社会层次。
但是我敢说,这样的跨越绝不是白费了。也许只看静态的当下,两者一样。
但是往之前看,作者从深渊爬上来的经历,那些对旧环境的割裂,刻苦努力,自我反省会让他的精神人格极大饱满,拥有洋流般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动力以及泰山般坚韧不拔的定力。
往之后看,在这样的生命厚度加持下,其成就也必在那些盎格鲁萨克逊精英之上。
由于篇幅有限,本篇书评先到这里,下一篇基于本书中的内容,谈谈中美两国底层社会对比。
未完待续,下一篇见。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读书笔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你的语文书。
公众号上的排版更精美,校对更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