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微信文章,在巴中市干部、群众各种微信群中,引起强烈共鸣,许多人看到这篇文章,都情不自禁地争相转发,引来很多点赞。我看到这篇文章,先后在不同的微信
群多次转发,每次都有许多人重复点赞。
这篇文章,就是6月14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版“治理者说”栏目,刊发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署名文章《让有德者有“得”》。
文章主旨明朗,语言平和、朴实、简练,句句在理,人们看了心里舒服,让人精神为之振奋。
罗书记在文中指出:“近年来,我们先后评选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新乡贤、最美诚信巴中人等典型2000余人,让有德者有“得”;积极搭建"道德”与“获得”的联系通道,让有德者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有德之人,受人尊重、获得荣誉,成为乡里乡亲学习的榜样;通过严格的组织程序和层层把关,1500多名道德模范当选为村民代表和市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
员,210名道德模范通过教育培训被录为乡镇干部......”
让德者有“得”,让好人有好报,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国人对于德高品善的肯定与褒奖,既承载了公众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崇敬向往,也是时代稳键前行的强大动力与重要基础。之于时下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国人来说,更有着破解社会经济转型期系列困惑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生活上给保障。
为了鼓励善举不断,好人层出,从罗书记文中可看出,巴中这些年探索出让有德者有“得”的长效机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顶层设计到细节关怀上,为道德模范撑腰打气,为好人义举鼓劲加油,让“德者,得也”成为社会共识,在充分肯定“德者”的精神的同时,在“得”上予以保障。让“德”成为“得”的必需手段,使所得取之有道,让“得”成为“德”的最终结果。
在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确需要以德治为重点,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效能,用激励机制替代约束机制,大力宣传农村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让他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家喻户晓,营造尊重、崇尚、学习、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这样才能扬起道德的风帆,为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