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40篇。
《论语宪问篇第十二》第4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钱穆先生注解——有德者不贵言而自有之。仁者不贵勇而自有之。若徒务有言,岂必有德?徒务有勇,岂必能仁哉?
钱穆先生译文——先生说:“一个有德的人,必然能有好言语。但一个能有好言语的人,未必即就是有德。一个仁人必然有勇,但一个有勇的人,未必即就是仁人 。”
朱熹注解——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尹氏曰“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仁者志必勇,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
李里注解——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然就有话能够说,而能够说的人,不一定有道德。认为这则论语是讲内(仁、德)外(言、勇)的关系。有得于内,无得乎外,而必有外。
李里进一步注解——有些人夸夸其谈,说个没完没了,说得唾液四溅,这种人或许是巧言令色。而有道德的人,他肯定是能够说的,韩愈把这叫做“气盛言宜”。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有一股正气,气足了语言就从气里发出来,从德行中流露出来。语言是内在德行的外化,绝不是为说话而说话。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但是有勇的人不一定仁德。仁德之人必定能见义勇为,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勇敢生于血气,很多血气方刚的人都勇敢,但那绝不代表有德行。
罪犯勇不勇猛?那些来侵略中国的小日本,勇不勇猛?也勇,但是没有仁德。这两句话是很辩证的,讲明了德和言、仁和勇的关系。有德行的人说出来的话是能服人的,而且也是有力度的,有分量的,没有德行的人说的话像过眼云烟一样;仁者之勇是大勇,血气之勇是瞎勇。
南怀瑾先生的注解——这又是孔子对于人的才德分类。他认为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定有文字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给后世。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有德又有言。但是有些著作的人,文章写行很好,理论上讲修养、讲道德,也说得蛮像样的,却不一定有很好的修养德行。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这个勇并不是会打架的好勇斗狠;而一个勇者,不一定有仁。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必”两个定,这表示不一定。当然,有言又有德,有勇又有仁更好。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会发现几位前辈,各有特色,大家可以相互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