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为中国的家庭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无数个家庭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关系。
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家庭教育当中,如何与孩子沟通,小孩在四岁以前亲子关系都非常的融洽。大人开心,小孩欢乐。家长要小孩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然而当孩子的年龄从五岁六岁开始,小孩有了自我意识,家中突然发现,孩子怎么就不听使唤了呢。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懂事了,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呢?而孩子呢,会认为,爸爸妈妈就是换了一个人一样,家长越压迫孩子越反抗越要实现自己的意志,于是冲突越来越频繁,关系越来越激烈,心门越来越紧。
让我们抛开亲子关系的外在,什么爱啊,亲情啊,孝顺啊,义务,责任啊,直接指向亲子关系的本质。亲子关系本质就是一段人际关系而已。决定和孩子的亲密程度是取决于你们之间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而不是血缘关系和道德伦理。
沟通主要包括三个关系的内容如何。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还包括亲子关系发生冲突怎么办?亲子冲突都是来源于执着于对错,找解决办法。且一定要按照你的方法去实施。在我们传统的家庭关系里面,一件事情就是先判定对错,然后就是找原因找责任。
我们倡导在人际关系发生冲突的时候,首先要确立问题的归属。在当下,双方互动的那一个片刻,谁遇到了问题,谁需要被帮助,谁需要为此负起责任,我们倡导任何人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称为一个行为。我们称之为行为窗口。
很明显,孩子的一些行为家长都是可以接受,还有一些行为是没办法接受的。我们把可以接受的,称为可以接受的区域,不能接受的,称为不可接受区域。我们把所有可接受的行为放在窗口的上半部分,把不可接受的行为放在下半部分。
那么这个可接受和不可接受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家长,孩子和外在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接受度与一定程度上是家长是哪一种类型有关系的,有些父母天生接纳性就很高,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高度接受的感情。另外一些父母就是不容易接受别人。他们对他人做出行为,什么样是对的,什么样是错的,有非常强烈的信念。不仅仅是对孩子,而且是对所有的人也包括他自己。
接受程度也会因不同的孩子而有所差异,有些孩子很好动,有些很很好哭,这就会让很多父母感到难以接受。
另外两个家长对孩子接受的行为也不会相同,一个家长会比另外一个家长更接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经常没有办法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相同的感受。
传统认为,教育孩子作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父母必须在任何时候,对他们孩子产生统一情绪,为他们的孩子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观念,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两个大人联合一起对付一个孩子,这简直是荒唐可笑。
像有些女孩对于整齐上面的习惯,对他母亲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父亲却认为女儿的整洁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母亲对父亲施加压力,让他和她有相同的观点,如果父亲同意的话,他就是在隐瞒自己的真实观念,呈现虚假的自己。没有一个父母能够接受一个孩子的所有行为,一个孩子的某些行为总是会进入到父母的不可接受区。
给大家一个非常有用的观念,就是问题区。问题归属是贝壳沟通模型当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99%的父母都会陷入到一个陷阱,也就是说把本应该归属于孩子的问题,自己却去承担一个相应的责任,而不是去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理解问题的归属原则之后,很大程度上会改变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对家长而言哪些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呢?
1当父母赶时间时,孩子却磨磨蹭蹭。
2孩子没有按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
3 十几岁的孩子把音乐声音开得太大以至于父母说话声都听不到。
4孩子和一个朋友吵架。
5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不会做发脾气。
6孩子对老师感到气愤。
7十几岁的孩子,因为体重超重而不高兴。
那么123这些行为是属于不被接受的行为,因为他们影响到了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这些行为说明父母应当负责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父母有权去改变那个引起父母不满意的行为。456这个行为表明,孩子应该为这个问题负责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不高兴感到沮丧。这些在他们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应该为这些问题负责。
如何判断谁在问题区呢?当时谁有情绪,谁就处在问题区。比如说父母想要休息,孩子却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父母可能会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贝壳沟通却不这样看待。声音开得很大。那么在这个片刻,谁被这个干扰,有情绪啊,而孩子现在还很享受那个音乐,他并没有情绪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情绪困扰的是父母的一方,所以说父母是遇到问题的一方,它不是以对错来区分问题。需要说的是,问题这个词有特殊的含义。
英语中的问题是problem,但问题却就意味着他的被包围着,困扰着,并非他是错的,或者说他是有毛病的,他并不是说有问题去就应该受到指责或者是惩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天天处在这种对立的状态,双方都肯定非常的累,在这两个问题区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区是无问题区。无问题区表示,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给彼此带来p问题。这个时候经常是父母孩子之间交谈,玩耍或者是分享某个经历,都是非常快乐。沟通03家长应该如何倾听孩子
如何倾听孩子呢?很多家长呢连听的耐心都没有,听了个开头啊就说,唉你不要说了,我知道了,我以前也是这样的,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然后呢就变成了他自己的苦难历史了。
更夸张的是,有些家长经常打断孩子的话,你不要再说了,你不说我也知道你那点小想法我还不知道吗!这就是你的不对,就是你的错你不应该这样,孩子一听整个人都不好了。
家长,你叫小孩怎么能给我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呢。这这种常见的倾听方式都不是良性的沟通方式却广泛被使用而且浑然不知。
下面呢我为大家分享全新的倾听方式!主动倾听,主动倾听是基于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它只是被卡住在她的情绪当中,如果有自己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的话,还是知道怎样去解决问题的。
我们梳理的是孩子和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梳理之后如何去解决问题,事实上他们都有自己的办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主动倾听,曾经有一个13岁的女孩,她在跟两个小伙伴一次离家出走。她评价和她妈妈的关系,她说我们已经到了根本无话可说的地步,即使是考试,如果我考试考得不好,她会说你为什么考得不好,然后就很生气,那我怎么办,我只好开始撒谎了。我不喜欢说谎,但不得不说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孩子对父母关闭了心门,拒绝跟父母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孩子知道跟父母的交谈对他们没有帮助,而且常常是不安全的。那么为什么彼此跟父母交谈,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谈要容易很多,那是心理咨询师使用了接受性语言!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外一个人接受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思考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希望怎样去成长?怎样才能变得不同?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接受就像肥料的土壤,能够让小小的种子,开出他能够开出的所有可爱的花朵。父母的接受为什么会对孩子产生如此重要的正面影响?这一点呢家长通常不了解。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原状,要想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你现在不接受他哪些行为让他改进这些行为它就会变得更好,因此呢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很多依赖于不接受性的语言,认为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佳方法。
大多数父母给孩子的成长充满了评价批评,判断说教,警告和命令,使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变得很沉重。这些信息传达了对孩子自身的不接受,不接受性的语言,为让孩子感到厌烦,不再跟父母交谈,没什么好说的,这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开始闭口不谈情绪,问题留给自己要简单的多。倾听的第一步对孩子是有接受性语言。
那么怎样表达对孩子的接受?第一个就是不干涉。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经常通过干涉打扰检查介入,向我们的孩子传达了不接受感。第二个呢就是用被动倾听来表达,就是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明确地传达接受感。第三个呢是以语言的方式表示接受。大多数父母都知道,互动过程当中,一个人是没有办法长时间保持沉默的,谈话是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如何跟孩子谈话。
下面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孩子不想读书,他想创业,唉呀学校太没意思了,学的东西一点用处也没有,现在呆在这里简直是浪费时间。我决定不上大学了,我要创业,我根本就不需要接受大学的教育,要成功的路多去了。那么你怎么回答?呢父母的口头上回应的方式可以归为大约12个类型,我们现在呢列出这些类型,把你的答案归入最接近的一类。
第一个呢就是命令控制指挥,告诉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给他一个命令。创业,你想都别想,你给我把书读完再说。
第二种呢就是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件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现在就退学去创业,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第三种就是规劝,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去做。你应该先念完书,然后呢再去工作,然后再去创业。
第四种要不就是给建议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或者意见,告诉孩子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给他建议,告诉它相对应的答案和解决方法。我建议你跟老师去谈一谈,我建议你呢跟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人去谈一谈。
第五种呢是什么?就是说服去教育他去进行逻辑分析,试图用事实辩论裸辞,去告诉对方,用你的意见来影响孩子。上大学啊将成为你一生当中最美好的。这就是第五种类型。
第六种呢就是评价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孩子对孩子做一个负面的评价和判断。你这样,你这样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做法。
第七种呢就是赞扬,赞同做出一个正面的评价,或者判断。我同意你的看法。
第八种是什么?就是会嘲笑啊羞辱,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愚蠢,让他感到很羞耻,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看看你那个德性。
第九种是什么类型?就是会解释去分析它,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分析道他为什么去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你啊你现在想退学,我告诉你,是不是因为你在学校里面不太顺利,就这样去分析他的心理状态。
第十种呢就是表示安慰同情,尽量让孩子好受一点,我知道学校有时候很无聊,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第十一种呢就会去调查,去质问,试图找出理由和原因,寻找更多的信息来帮助你解决问题。你为什么讨厌学校,如果不去上学,你去做什么?
第十二种呢就是开玩笑转移话题。嗯别想那么多了。先看完世界杯再说。
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那么以上的总称会12种沟通障碍,因为这样的回忆方式常常含糊不清,包含了玄外之音。比如说你回答后后,你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看看你那个德性。那孩子可能听出来是以下的附加信息,你认为我不行,你认为我做不到就算了,你还嘲笑我打击我。你认为问题就在于我,不在于学校。这就是为什么跟孩子的沟通,对他本人会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你和他之间关系的关键点。
你与孩子的每一次谈话都在定义你们之间建立的关系,每一条信息都是向孩子传达你对他的看法,他会逐渐在脑海当中画出一幅你是如何对待他的这个人的画面。
这12种可能回忆的方式是专业治疗师和心理咨询者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意避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回应?
最好的回应当中不包含任何听者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邀请孩子分享他们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下面的这些回应是比较合适。啊我明白了,是吗?不是在开玩笑怎么样?你这样做啊很有趣,真的吗?还有一些问题,更加明确地传达了邀请对方继续开口的信息。比如说你给我讲一讲,我想听听,告诉我更多的情况,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你想谈这件事情对吗?我们来讨论讨论。
当孩子被这种方式回应的时候,你的孩子会感到自己充满价值,受到尊重,备受重视,得到接受,引人注意。任何一个孩子都会产生良好的感觉,他们会尽情的表现,你才有可能了解到孩子更多的内在感受。
当然仅仅邀请孩子开口还算是比较容易。当父母需要学会如何保持这上面的长期敞开,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主动倾听。
比如孩子说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啊爸爸?父亲可以解读,孩子饿了,但是呢如果父亲把这个信息解读为孩子急着去吃饭,吃完饭了,然后就早点出去玩,于是呢矛盾就产生了,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经常出错的地方。接收者弄错了传送者的信息,而双方呢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误解的存在。
假设父亲决定检查一下他的解读是否正确,他只需要把自己的解码结果告诉孩子就可以了,儿子啊你希望早点吃饭,吃完饭就早点出玩,对吗?那么呢当孩子听到父亲的反馈之后,孩子就可以告诉父亲,他的解读是错误的,孩子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爸爸我是真的饿了,吃完晚饭早点吃,爸爸说噢我明白了,我现在去煮饭。
当父亲第一次把他对孩子的原始信息的理解反馈给孩子的时候,他就说在进行主动倾听!主动倾听并不要求我们每一次解码都是必须正确的,重要的是反馈你的理解,让对方知道你在用心倾听他的讲话,用心理解到它所发生的信息,并且呢你还愿意去核准核实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误。
在主动前提当中,接收者并没有发出它的信息。比如说评价意见建议推论分析或者质疑,他只是把他对权势者的信息含义理解反馈回去不多也不少。求证自己对对方信息的解读是否正确,而并非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
就像刚才的例子,很多家长是这样回应的,我还不知道你啊要我早点做饭,就是想吃完饭早晨出去玩,就知道天天玩作业,作业不做,还有一些家长呢就更有意思。他听到孩子这样的语言,他也没有任何回应,而是在心里低估。你想早点吃了饭出去玩是不是?老娘偏不让你出去玩,我就晚点做饭吃。
主动倾听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拨洋葱!有时候啊表面上困扰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为你的实质困扰,孩子还有另外的真正原因所在,那就是洋葱核。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被孩子表面的问题,表象的行为所迷惑,而是要看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确定它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主动倾听她,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当他们受到鼓励,坦诚的说出困扰他的情绪的时候,这种情绪才能够得到释放和转换,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之后,情绪常常很快的就消失了。主动倾听能够促进父母跟孩子之间温暖的关系,被另外一个人倾听和理解,会带给人迟到的满足感,并能够使信息的传送者对倾听者产生温情。
最后,学会主动倾听就是两个字,练习。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也不是一蹴而就,马上见效,他需要一个由失败到成功到失败再到有效的反复的过程,就像孩子学会走路一样。
很多父母发现当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的行为根本不顾及父母的需求,这种孩子的父母通常会感到很痛苦,对不知道感恩自私自利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怨恨。
因为我们有些家长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不会有冲突的,因此呢对孩子的大部分要求给予妥协,以避免他们发脾气,尽量让家庭和平宁静。待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帮助家里做家事,也很少顾及父母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替别人着想,希望父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某一件事情!如果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就会说父母的坏话会发脾气,会离家出走!
接下来呢我们谈谈父母应该怎样跟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听到我们父母的内在需要,并且顾及到他们的需求,并达成一致的行动,只有当孩子为父母带来问题的时候,比如说,当父母开始感到自己内心的不接受感,毕竟开始产生厌烦挫折和怨恨感,变得紧张不安,不喜欢孩子的行为,或者开始监视到孩子的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吃饭拖拉吃很久,孩子把他的玩具在客厅的地板上面,孩子来经常把他的牛奶摔在地上,还有些孩子呢会要求你给他讲一个故事,然后呢再讲一个然后呢再讲一个。孩子把音乐开的很大,搞得很吵,那么呢这些问题都归属于父母。
那么当问题归属于父母的时候,我们的方法有三个,第一个,我们可以试着直接改变孩子,第二个改变环境,第三个改变自己。在这里我们来讨论第一种方法,父母怎样去直面孩子,跟孩子进行交谈,从而改变这种不可接受的行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99%的家长在孩子的行为干扰到他的生活的时候,使用了无效的沟通方法。
举一个例子,当你忙碌了一天非常的疲惫回到家里的时候呢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下,但是你五岁的儿子缠着你,要你跟他玩,他不断地顺着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头上,挡住电视让你陪他去玩,但你现在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陪他玩,这种情况,你怎样回应,当家长碰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会送出一个解决方案,告诉他必须怎样做,或者应该怎样做!
第一个就是命令指示指挥,别挡住电视了。
第二个呢就是警告训诫和威胁孩子。你怎么这样不懂事,如果你再吵了,我就要打你了。
第三个就是劝告和说教。别人很累的时候,你就不要吵别人。
第四个就是建议意见和解决方案。自己一个人出去玩,让我安静一下。这些口头的回应是将你的解决方案给孩子,你认为他必须这样做,其实是由你来决定的,由你来掌控的。你在掌控这个事情,你把他排除在外。
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你一个朋友到你家里来做客,碰巧把他的脚放在你的新沙发上,你肯定不会对他说,你马上把脚放下来,你只会说唉呀这个沙发我是刚买的,会弄脏的,或者借口说唉我们到桌子那边去坐一下。人们通常会这样跟朋友对话,但是很少这样跟孩子对话。家长自然而然的对孩子发出命令,劝告威胁,或者建议,而且每天都是这样对孩子说了。这么一来孩子对父母进行抵抗防卫和敌意的态度,他们会觉得被拒绝被压制被控制,他们会觉得很丢脸。
而我们对孩子进行沟通,大部分都是以下这种类型。
第一个就是批判,批评指责。你应该更懂事。你这样是非常不体谅别人的,你很坏。
第二种就是会嘲笑会羞辱。你就是得罪进尺的人。你看你那个德性。
第三种呢就是会诊断,做心理分析。你是想帮我指路对不对?我告诉你,我在哪里做事,你就跟到哪里,永远都是这样。
第四种呢就是教导说教,打别人是不好的行为,好孩子是不会那样做的,你为什么?你为什么不能听话一点,当孩子被评价时候常常会感到内疚,然后了第二个呢孩子会感到父母不公平,他会感受到一种不公,我什么也没做错,或者说我的本意并不坏。
第五个呢就是孩子常常感到父母的拒绝,他不喜欢我。第六个为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不足,他们会损害到孩子的自尊。
我们都很习惯和擅长说出拒绝性的信息,或者在短期内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达到我们的效果,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尤其是对孩子来讲,这些拒绝和否定的心思,种下了他们一生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充分的活出自己的种子。
我们父母们可以检查一下前面提到的的,很多家长非常惊讶的发现,这些信息几乎都是以你开头的,矛盾都是指向对方。你停止那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你如果再这样我就答你了,你如果不提出那样,那么你就会后悔的,你为什么不这样做?你的行为就像个婴儿,你就是需要被关注,你为什么不乖乖,你应该懂事一点,相比较而言,以我开头表达的内容比你开头表达的内容更加客观,更加符合事实。那么怎样发出以我开头的信息,要坦诚地对一个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这样比告诉孩子,因为他采取某种行为,所以他是一个坏孩子要好的多。
一个家长在孩子踢了他一脚,家长的两种反应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第一个就是唉呦烦死我了,我可不喜欢被踢,第二个就是什么呢,你真是一个坏孩子。你怎么总喜欢踢人,如果父母说话包含以下信息,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改变他不可接受的行为。
第一个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第二个表达父母的感受。第三个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时刻而具体的影响。在这里我把这公式告诉大家,就是我的感受,你的行为和你对我的影响。在这里啊我给大家说一下,如果一个人经常发出你开头的信息,那么也会出示另外一个人,发出你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在恶化的关系当中,冲突常常演变为互相谩骂和互相指责。
比如说一个家长跟孩子是这样对话的,家长说,吃完饭不吃饭,你总是拖拖拉拉,孩子就会说,你也不是每次吃完饭就洗碗的!那家长就讲了啊那不一样,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要收拾你的房间,邋遢的要死。孩子就这么说,啊我不邋遢。家长就说你还不邋遢。你这之前都久没洗澡了。孩子会怎么说?你也不是经常没洗头吗?家长就说你还说我啊,我房子比你的房子干净多了,孩子怎么讲?啊唉你太烦人了,你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可以设想一下,哈这样的情形和对话是不是很熟悉,包括跟伴侣之间的争吵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在争吵的时候,双方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甚至吵到最后都已经忘记了,当初是为了什么吵架,这就是经常发出信息造成的这样一个局面。
那么以我开头的信息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来?看我都告诉我的孩子,对于知道父母的真实感受表示很惊讶。他们会对父母讲,我以前不知道你这么烦,唉我已经不知道。你这么大的压力,啊你以前怎么不告诉我!你的感受!孩子跟成年人不一样,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的影响,在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过程当中,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浑然不知。一旦有人把这种影响告诉他们,他们通常会愿意更多地为别人进行考虑。
接下来呢就给大家讲解沟通的最后一个板块,怎样面对冲突,很多家长在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都是用谁赢谁输的观念来考虑问题。可能有些家长呢并不一定赞同,没有,我从来没有跟孩子争输赢,但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是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想要教导孩子,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念,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认为孩子就是这样孩子是错的,我们是对的。但遭到孩子反抗的时候就怎么想反了你,我就不相信治不了你。
这些本质上都是跟孩子之间的权力争斗,都是一场关于输赢的战争。家长最想要的结果就是孩子听自己的,要干嘛就去干嘛,要让他学习,他就马上去学习。这些家长说,我必须要让他知道家里谁说了算,否则的话,他们就会利用你就控制你,我们把解决冲突的两种方法称之为方法一和方法二。每一种方法都会有一个人因一个人输,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另外一个人妥协了。
下面就是一个父亲跟他十岁的女儿小芳之间的冲突,我们来举个例子,先看看这个方法一是怎么解决的?小芳说,再见,我要去学院了,家长说宝贝,后面下雨了,你还没穿雨衣来。小芳说我不需要穿雨衣,家长就讲了,你可能会感冒。雨也没那么大。雨真的很大!我讨厌穿那雨衣。如果你穿了雨衣就会暖和很多,我很讨厌,我不想穿。你回到你的房间去。不穿雨衣,我就不要你到学校去,唉呀我不喜欢穿。没有不喜欢,你不穿它你就别去了。好吧好吧,然后就心不甘情不愿地穿上雨衣。
OK那么呢父亲达到了目的,它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小方必须要穿上雨衣,尽管小芳不愿意,但是呢这个结果就是父亲也让小芳输了,小芳对于这个解决方案一点都不满意,但是面对父亲的权威,她投降了。那么使用方法一来解决冲突的家长,实际上看起来很容易他的自己的目的,但实质上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孩子没有动力去执行这个解决方案,孩子对父母会产生怨恨,父母在执行解决方案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孩子是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律精神。
那么方法二父母在给孩子的冲突中会屈服和妥协于孩子的反抗。我们继续予以冲突,来作为这个案例。小芳说再见,我要去学校了。家长说什么宝贝外面在下雨,你还没穿雨衣。小芳说我不需要,家长说你不需要雨衣,你会淋湿的,可能还会感冒。雨也没那么大。雨真的很大,管它大不大,我就是不想穿,我讨厌穿。家长说我希望你穿上,小芳说,我讨厌那一件雨衣,我不会穿它,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就不到学校去了。家长说好好好随便你,你不穿到时呢你就知道了。
小芳达到了他的目的,赢了。父亲输了,小芳很显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赢了,而父亲呢对这个解决方案很不满意,但是小芳威胁使用了她的权力,就是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到学校去了,对不对?父亲投降了,那么这个方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个孩子总是胜利,父母总是失败的,家里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孩子学会了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说气人的话抗议的话,这些孩子常常是野性难驯,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冲动任性。
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比任何人的需求都重要,他们也常常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内在控制力,并且成为非常自我为中心,自私的人。很遗憾,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深陷到其中的一个困境。他们要不是锁定方法一,要么就是方法二,或者在两种方法之间摇摆,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还有其他可以可供选择的方法,那就是方法三,没有输家的沟通方式,这种方法就是没有输家,在解决任何冲突的时候,不会给任何人造成不好感觉。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熟悉问题,我们用方法三是这样解决的。小芳开始说话了,爸爸,我去学校了。宝贝外面在下雨,你还没穿雨衣,我不需要雨衣。我认为雨下得很大,我担心你会感冒。我不想穿我的雨衣。听起来你的意思是你一点都不想穿那雨衣,对不对?这就是主动倾听,是的,我讨厌它。你真的讨厌你的雨衣?是的,它真的很难看。学校里面没有人穿那样的雨衣,你想穿的与众不同,别人都穿得很酷的。我明白了,你不想穿是因为它很难看那么?我肯定不想让你感冒,对不对?你能想出一个让我们两个人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吗?小芳想了一想,唉呀我可以穿一下我妈妈的。是的,她很好看,那你先试一试了。然后几分钟之后,袖子有点长,然后呢她就把它卷起来。你喜欢他吗?当然喽它很酷。好了你喜欢就行了。OK那我就要走了,再见。
这里发生了什么?很显然小芳跟他父亲都是用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了他们的冲突。这种解决方法很快速,这种方法不限制的任何权利,不论是父亲,还是小芳,最后两个人圆满的解决了问题,并且对彼此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OK那么老师啊方法既然这么好,我们怎么开始呢?首先跟孩子一起坐下来,跟他们解释和讲解这个方法,大多数孩子跟父母对这种方法一样的感到陌生,他们已经习惯了用方法一和方法二解决跟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呢也需要告知方法三的不同之处。父母必须要向孩子解释这这种方法,并描述他们的差别。八岁以上的孩子通常会被这样的介绍所触动,他们会很好奇地了解这个方法三,那么没有输家的方法,我们的父母呢可以先遵循这些步骤去尝试,用这个方法去做一下,跟孩子进行沟通。我们的父母在尝试使用新方法的时候常常会犯错,孩子在学解决冲突也需要时间。尤其是这么多年来习惯了赢输方法的青少年,所以这都需要一个过程。
父母需要一些时间,孩子也需要适应父母的改变,而发生相对应的变化也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道理是很简单,但常常很容易被忽略掉。因此在这里再三提醒大家,记得给自己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