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跟孩子相处遇到问题时,总是会用控制、指责的态度跟孩子沟通,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是控制和指责,只是感到自己付出满腔的爱,却没有换得满意的结果。
比如孩子爱吃糖,家长一般都会反复告诫孩子:“今天吃了三块了啊,已经够多的啦,不许再吃啦!”。反复说几遍不奏效,孩子还是坚持要吃糖的话,大多数家长就会控制不住情绪,开始暴躁了:“有完没完?都说了不许吃了还闹什么闹?又想咳嗽了是吧?好了伤疤忘了疼,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呢?!”
仔细想一想这样对待孩子的后果却往往是这样的~~
第一,家长出发点明明是关心孩子,怕Ta糖吃多咳嗽,可冰冷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管束,是强制性的剥夺了Ta本可以从甜食那里获得的快乐。孩子甚至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够爱我,因为明明有好多糖,我很喜欢的糖,他们却不让我吃。
第二,孩子都是从家长的表达方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这样的单向命令式的“沟通”,教给孩子的沟通技能便是:一旦我足够强大,拥有了话语权,我就可以不管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凭自己的好恶去命令斥责他人。
第三,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完全不会明白家长为什么要禁止自己吃糖,服从只是迫于成人的压力,只能是暂时的。类似的戏码很容易在生活中反反复复的上演,家长疲于制止,“累觉不爱”,最终只好给孩子贴上一个“总是不听话”的负面标签了事,将自己的教育责任推到孩子天性不够乖巧上。
这样的结果必然不是任何一位家长朋友想要的吧!可为什么家长的爱反倒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喝止孩子,怎么办呢?意识到自己不能粗暴的管束孩子,可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方法呢?
在谈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转变教育观念:用尊重的态度和孩子相处,相信孩子是能够听懂道理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去命令、控制孩子。
试想,你和一个朋友发生争执、意见不同时,你会怎么办呢?你肯定不会想也不想就给对方贴上“粗鲁”或是“笨蛋”的标签,而是会想办法说服他,或者平静下来倾听对方的表达。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处理方式用在对待孩子方面呢?无非是因为很多家长都想当然的认为成人才是需要去尊重的,也因为在孩子面前,“大人”可以随意发脾气,而孩子无力反抗。但这种“无力反抗”不是永久的,而是暂时的,当孩子的委屈情绪积累的太多,或是Ta长大了有力量去反抗时,家长会“突然”发现:这孩子已经完全管不住了!
有了尊重孩子的教育观念后,让孩子不再吃糖的方法自然就不难想到了: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动辄给孩子贴上“叛逆”、“不听话”的标签,而是与孩子平等的沟通、商榷。举个栗子,你可以试试这样说:“孩子,妈妈建议你今天不要再吃糖了,因为你在咳嗽,吃糖会加重病情,这样你自己会很难受的,是吗?而且妈妈也会非常担心你。我们等咳嗽好了再吃可以吗?”试着多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我相信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会少很多,孩子“不听话”的表现也会少很多。
此外,我们还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表达,听Ta讲讲Ta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糖,听Ta讲讲Ta吃糖时是怎样的开心和满足,也听听Ta带着哭腔、挂着两滴小眼泪讲不让Ta吃糖Ta多么难过多么伤心。倾听之后,千万别忘了表达对Ta的感受的认同。坚持这样做,你不但发现孩子变的“听话”、讲道理了,还会意外的收获一个贴心的,能体谅别人的孩子!
最后,我们还可以在听完孩子的倾诉,达成一致的协议后,和孩子说:“我们一起把糖果盒收起来,和它说再见。”这样郑重的、带有仪式感的做法,既能让孩子记住Ta不会再继续吃糖的承诺,还能让孩子获得一个信息:等咳嗽好了我还是可以吃糖的,孩子从而获得物质上的安全感(当然,家长要说话算数哦,否则下次孩子就不会相信你啦)。
这样,我们就给吃糖纷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啦。亲爱的家长们,记得要学以致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