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对《奔月》进行了分析,写得忘乎所以,因而对于象征义只字未提,就在本篇加以阐释。
首先是背景。《奔月》的故事发生在原始时期与农耕时代的过渡时期,象征中国封建时代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时期(也许从当时不好判断中国将姓“资”还是姓“社”,这里就姑且如此吧)。此处强调一个字——变,即生产方式、思想理念、社会阶层的变化。故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向耕地织布转变,思想理念由完全依靠自然向自给自足转变,阶级层面出现了农民阶级,一一对应到当时男耕女织向社会化大生产过渡,天朝上国向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转变,阶级方面出现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其次是人物。从羿开始分析:整个故事中,羿代表辉煌的过往,是因循守旧的猎人,对应封建地主残余,总是怀念封建王朝的鼎盛却不顾历史进步大潮的人,在当时对社会进步有斥力的作用;在羿与逢蒙对峙的片段里,羿代表作者本人,逢蒙则是作者昔日的学生高长虹,学习鲁迅的笔法却用以抨击鲁迅,但他做出的评价并未影响鲁迅在文坛的地位,因此“偷来的拳头打不死本人”。接着是嫦娥:纵观情节,嫦娥因难以忍受饥苦而奔月,对应认清现实,努力求变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果决地与封建残余形成对立,并通过武装起义和工人运动夺取政权,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主动去创造幸福而非坐以待毙;另外,嫦娥也可以代表先进女性,民国时期女性地位上升,获得求学机会,正是用知识武装头脑的举措,使得千万个她敢于冲破封建桎梏,坚定的选择真理;如果缩小范围,那么嫦娥对应许广平,羿对应鲁迅,二人的婚姻由于师生关系而不被看好甚至受人非议,也许鲁迅也因此产生怀疑,担心自己是否能为许广平带来幸福,所以文本中出现了许多羿讨好嫦娥但嫦娥冷脸的场面。
最后是主题。第一,英雄还看今朝,昭示人们不要进入恢复封建王朝的思想茧房,应当向前看,努力追赶世界潮流以光复中华。第二,依靠生产力建立新秩序,文中羿难以捕猎的外因就是由于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也发生改变,因此想脱离旧中国的现状必须追求生产力进步,使新崛起的阶级代表本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广大中华儿女应为此奋斗不息。第三,做决策应果决惜时,此时国内战乱纷繁,不论是各党派选择政治方向还是个人把握命运都应择优以及效率至上,否则会与羿一样,因为与逢蒙的争斗而直接导致嫦娥奔月。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常读常新,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会得出不同结论。以上是个人对于《奔月》的看法,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