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故事新编•奔月》
骆昱帆
羿曾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豕于桑林。射日弓开,九日落还大地清明。怪兽散,炎暑退,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开垦荒地,畜养牲畜。这样的人,不可不谓之“英雄”。历史的车轮烟尘滚滚,往前走了这么多年。如今,这英雄怎样了呢?
——他失路了。他每日为了生计奔波,全家饱受饥寒之苦,“整年吃乌鸦肉的炸酱面”;他难时刻陪伴妻子,又无法让妻子过上好生活,最终与妻子离心;曾经他喜爱的弟子逢蒙日夜追杀他,与他不共戴天;人到中年,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已暗淡,百姓们也早已忘记了英雄的姓名……
如此变化,让人唏嘘。这样的人,如何失了路?
首先,羿未认清现实。现实是他已经老了。可他依旧觉得他还是那个人人称颂的英雄,沉湎于过去的荣耀与辉煌。他常常回忆过去,回忆自己射杀猛兽时的英勇,与现实对比后再感到后悔。“要是我那时……就好了。”他说着。可是他周围的人们是现实的,他们首先希望填饱自己的肚子,毕竟英雄的光辉解决不了真真切切的问题。于是他身边危机四伏,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于是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羿都陷入了孤独的绝境。
其次,羿不愿改变现实。这点更为关键。他射中一匹麻雀,却把肉射碎了。嫦娥问他,不能用小一些的箭头吗?羿说他没有小的。结果是射日弓射了小麻雀,大材小用,过犹不及。还有一个表现:羿一直在通过打猎获取食物,这是他的本领也是习惯。可是猎物有限,到最后只有乌鸦。这时羿没有和那位老婆婆一样种田垦荒,学习生存的新技能,而是不断透支资源。原地踏步就是退步,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无法与时俱进的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对于羿,就是他注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
最后,羿没有把握机会。机会指的是吞下丸药,飞升成仙。他不飞升的原因是对妻子的不舍,担心嫦娥一个人难以生活。可他留下来也没有改变什么,反而使得嫦娥厌烦,最后吞药离去。机会需要珍惜,犹豫导致败北。或许让羿抛下妻子离开有些残忍,可飞升是他本身的命运轨迹,是对他功绩的肯定。如今他搁置机会,虽日日念叨往日,可不愿接受放弃的结果,顺势而为,最终南辕北辙。况且嫦娥对现实的认识要比羿清楚的多,她独自生活说不定过得更好。
文章本身说完了,现在该从薄薄书页里忖度出些现实意思来。《故事新编》,即通过古事关照现实。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羿,表达了什么呢?我觉得,羿的身份有多重解读。
第一,羿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鲁迅爱将英雄世俗化,这失路英雄也可关照作者自身。彼时社会动荡,鲁迅生活艰难,饥寒一如羿。嫦娥婚后生活不幸福也暗含鲁迅对于能否给予爱人许广平好的生活的痛苦怀疑。那位逢蒙,则是影射昔日共事的晚辈高长虹。疲于生计,亲人离心,弟子离德。鲁迅早已被大众闻名许久,可现实的磨难是他和失路英雄羿一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二,羿指社会青年。他们思想进步,饱含拯救人民的热血,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可是他们有的如羿一样不清楚实际的黑暗凶险,仍然天真幼稚;有的如嫦娥一样看清了现实的真相后却消极怠惰,为了自保削平棱角,湮没在芸芸众生。鲁迅对青年一代满怀希望,可现实里青年的力量不成熟不团结,尚未达到改造社会的程度。他大抵是希望年轻一辈都联合起来,团结一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文中,羿甚至对于想杀了自己的逢蒙也就“啮镞法”进行了提点,这里或许也能看出鲁迅对于高长虹的宽容,放大了说,也是对一些青年失望但仍期待他们能改正错误的希望。
第三,羿代表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的辛辣嘲讽。羿对妻子珍爱有加,对弟子仁至义尽,对陌生老婆婆和蔼礼待,对家仆宽容仁慈。这样一位仁、礼、义的君子,是封建社会儒家男性的典范。可他恪守的种种礼教没有带来好生活,反而是灾难和背叛。鲁迅想借此表现时代变化之下旧君子的末路,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深刻批判,突出旧制度、旧礼教的灭亡的必然性和时代洪流的不可阻挡。
写到这里,我又忽然想起:《奔月》改编自古代传说嫦娥奔月,那原本作为主人公的嫦娥,本篇中又代表着什么呢?我觉得,她代表着千千万万封建社会的妇女。嫦娥没有独立的收入而只能依靠丈夫,生活多有掣肘。她奔向月亮,或许代表着新时代妇女的自由与解放。可她真去了月宫,生活依然孤独凄惨。因此单单奔月没有解决她的问题,就像只有口号和宣传没有办法解决妇女问题。只有妇女掌握了生产技能,打好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真正有了独立的本领与能力,才有可能真正独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英雄失路,悲凉无限。可这荒凉之中是否孕育着新生呢?事物不断更新,不断变化,或许当今又有新的“羿”、又有新的“嫦娥”等待着社会发现。一些故事代代相传,启示和经验蕴藏在字里行间。古代的嫦娥奔月,如今进了《故事新编》,又在后人心里演化出千万种思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