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书中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其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尤其是外交辞令,非常出彩。
本文的背景简述一下,在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发动城濮之战,郑国依附于晋国,却帮助楚国出兵晋国。战争结果是晋国赢了,于是两年后找郑国算账,跟秦国一起围攻郑国。
文章记述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临危受命,要劝说秦放弃攻打郑国,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摘选了其中劝说的段落,实在精彩: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1 上来点题,开门见山,引起秦伯的兴趣。
这点很重要的,虽然两军开战不斩来使,但是也有脑混的将领干过这缺德事儿,使者是承担风险的。如何一上来就吸引人兴趣,不至于自己还没说到重点就被拉下去了,很是重要!
2 只字不提郑国好处,全文换位思考,论述亡郑对秦国的利弊得失。
凡是劝人,多以别人为本位思考问题,才能劝到人心理去。不得不提,夫妻吵架劝词通常会从,对方也不容易的角度出发。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持且所举例子能一下子捅到人心窝子里去,就不要老生常谈了。没有耐心听你说完,只会更加委屈,“MD,我还不容易呢!”倒不如说说,继续争吵的弊处,还实际的多。
3 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循序渐进,摆事实,讲道理,留给对方去判断。
第一层,客观假设,合理推断。
推断郑亡,从弊着眼,潜台词:你活儿白干了,你离我们那么远,亡郑也是白给的晋国,晋国强大了就该欺负你秦国了。
推断郑不亡,从利着眼:建交的话还能给你提供免费驿站,只有好处没坏处。
第二层,晋国君主是个小人,而且还贪心。
但他开始没有说自己的判断,只是摆一个“你也知道的呀” 的客观事实,颇有挑拨离间之意,却说得极为诚恳。紧接着,意思是根据晋国的揍性,早晚会侵害你的,你还不赶紧的悬崖勒马?
最后点题:亡郑,阙秦以利晋。
4 态度很重要。烛之武虽然是亡国方的使者,但是不卑不亢。
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如果摇尾乞怜,反增厌恶之情,而且事关一国尊严。判断在秦,选择在秦,如意见真的对秦不利,饶是再可怜,又有何用呢?
《左转》里的散文,大多如此。篇幅虽小,五脏俱全。起因、结果、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读了能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做人方面的还是作文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