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门课在讲 Health Literacy 的时候讲到,你作为专业医疗从业者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明白普通人,尤其对医疗语言极为陌生的人,他们眼中的的那些药物使用说明、风险承担同意书、医疗保险条款都是长得什么样子的。
你站在 Level 10 看世界,你没有办法知道,没有办法想象,也没有办法站到 Level 1 的地方,去看这个角度的人看到了什么。
除非你和他们聊天,除非你真诚、平等、不带任何鄙夷低看地去了解他们。
信息不对等不仅仅是对于 Level 1 的人来说的,同样是对 Level 10 的人的。类似的事情是做 Community Health 的老师们常会提及的一个问题,也是本科时一门公选课上一个公益人对公益提出的问题:我们常做的事情,是认为对这个社区或人群好的事情,是我们认为他们想要的、需要的;然而实际上,我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公益那个例子是最简单直接好懂的:很多大学生到乡村支教,英语啊数学啊艺术啊,觉得自己特别棒,帮了贫困小朋友很多。但是,这些公益团队,在组织支教之前,有没有问过当地的孩子,他们需不需要这个支教,如果有支教,他们想学些什么,希望有些什么方式?支教者认为自己做的很好帮了很多,但是这是真的吗?孩子们怎么看?后来情况发展的如何、这些支教活动真的对孩子和对这个村子产生了积极作用吗?
What they want VS. What you think they need。
摊开来讲,这是荒唐的。但又是时时刻刻发生的。简单粗暴地解释,就是那句“为你好”。
我们自己无法站到别人的位置,又不曾问问别人想要什么、不曾尊重他人的意图,便用一句“为你好”,逼迫比我们相对低一层的人装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许说。
你若说苦,那就是狗咬吕洞宾。我都是为你好啊,给你带来了这些这些和这些,你居然还说不好,哈?
其实不止是这类事情。还有那种科普贴下面的群嘲,对民科的嘲笑。
每每看到,就觉得无聊和荒唐。我看不惯这个很久了。真的,都是荒唐戏。且不说换做你被问,你懂不懂能不能解答,便假设嘲笑者都是懂的吧,可你是为何和如何假定了这世界上所有人都要懂你懂的知识?如何和为何假定了你认为的常识就该是所有人的常识?
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我稍微想象了下这种发展的后果:一种,因为这很羞耻,不懂的人默默地避开,假装也懂,保护一下面子;另一种,反效果,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这是科普者和科普观众希望看到的结局吗?
至少我不希望。
我们长了一张能说话的嘴,一双能打字的手,和一颗能学习的脑袋,不是为了用来让自己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也不是为了用来让自己看起来高人一等的。你以为高人一等很难吗?实际上,能够与自己不站在一个角度的人沟通,那才是了不起。
课上老师提及,特别是在医疗行业,很喜欢用那些专业名词,这就有个问题了:当你使用那些名词的时候,你是真的因为它更加准确,还是因为它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就像现在国内,要求医生开处方时,要用专业名词,不给用俗名。说实话,我觉得音译的药名是最为愚蠢的产物之一。有意义吗?让医生和医学生在脑中把“#$%@&*@+}|**,》”转化成“抗过敏/镇痛/消炎”再记住它的写成“#¥%@&*@+}|**,”,并让药名保持在患者眼里长成“@#¥*&,#、《}【…%”的形象,我是没看出来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除了让部分专业人士洋洋得意地笑道“哈哈你们都不懂”之外。
还有一些食品名。“拿铁”,啊哈?没有更好懂但也简短好看的翻译方法吗?不可能没有的,不然要翻译和语言学的人来做什么。
有一回去买吃的,几年前了,小店的牌子上有一种东西,又是那种怪名字,忘了是具体叫什么了,名字里有个“蕾”字,看起来很好看嘛,百度一搜,丫那玩意儿是法文的“牛奶”的音译。我差点没忍住冷笑出来,牛奶,至于?
类似的蠢且无聊的翻译还有很多,比如“奥特莱斯”。今早还看到有个玩意儿叫“塔吉特”,愣了我一会才想到那是“Target”。
语言的博大精深,不是为了装神秘的。当然,装神秘也是有趣的功能之一。但是,在日常生活里故弄玄虚,对着你明知道可能不太懂的人用高深的、同行不同专业的人都未必懂的名词,是的你是成功鄙视人了,但你也成功贬低了自己了。
明明能好好沟通的。
明明能更好地让别人看懂这边的。
明明能去得知另一面的人是什么想法和需求的,即使我们无法立刻成为另一个人,无法真正站到别人那里。
其实讲到这个,我一直觉得社会学诸类的学科,他们的田野调查真的是很棒的方法,他们有很棒很棒的技能。尤其因为我是个很不擅长聊天的人,一不小心就开始和人面对面尴尬而礼貌地笑着。听过一些田野调查的故事,他们和当地人聊天,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不带评判地去了解、倾听和书写。
突然也在想,也许这种技能,是一种应该普及的沟通方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