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我的一个朋友发了这样一条状态:
就像肉上的脂肪一样,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被一点一点的割走了。首先是唱片店,接着是录像带出租店,然后是报纸和杂志。现在目光所及的处处,就连那些大型连锁书店也在消失。
在这条状态下,我是这么回复的:
它们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用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缅怀的可能并不是这种外在的形式,而是缅怀过去那种慢且深的时间。
对的,就是时间。
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做《精进》。
里面有一个对时间的观点很有意思。
它提到对待时间要十分的郑重。如果你能做到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的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那么这样,你对时间的“郑重”态度就达到了。
比如小时候,我们总是会问一些天真烂漫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下雪呀,为什么水从高处往低处留呀之类的,你看,当儿童问出这种在我们眼里无比幼稚的问题时候,他们活着比我们“郑重”多了。
你或许可以想想,长大后还有没有问出这种问题了,还有没有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了。这其实并不奇怪,我们懂得太多,总是习惯用经验套弄到事情的各个角落,而一用经验,现在的答案其实在过去就已经给出来了。
所以活得“郑重”这件事情,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有点困难。
困难就困难在,我们改变不了用过去的经验给当下的世界写出答案的习惯。
那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改变吗?
自然是可以的。
比如多做一些,长半衰期的事件。
这个可能不怎么好理解,如果说高中所学的元素半衰期你可能就有点印象了。这个长半衰期事件指的便是某件事情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深度。
比如你刷微博,刷朋友圈,这些都是短半衰期事件;而你如果选择去读一本书,做一个项目,那这就是一个长半衰期事件。
你会发现,长半衰期事件都是比较痛苦的。比如接下来所举的这些例子: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位。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终生学习。
你看看,我举的这些例子是不是看上去都十分的困难?尤其是最后那个例子,终生学习,这个任务一旦做起来便永远没有尽头。但是你却可以发现,以上的每一个例子,如果你真的能够完成了,那么你和普通人的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那有没有不那么痛苦的方法呢?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想要降低任务完成的难度,最好的方法便是先把任务量化,再把任务拆分。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比如你一年要读很多书,那具体是多少本?12本可不可以?是一天读完12本还是每个月读一本?假设一本书300页,一个月读完是不是每天只要读10页?
这个任务的难度是不是一下子就下降了?
但是这里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能坚持下去的,十中无一。
就连我自己,在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时候都会想着要放弃。
因为10页的时间对一天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少到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压缩在一天的最后一个小时。
而这最后一个小时我们又可能会拖到第二天的最后一个小时。如此往复,一个月读完半本都是很高的要求了。尤其是在你形成这样的拖延习惯后,你下次再进行类似任务的时候也依旧会拖延下去。
关于拖延,这又牵扯到另外一本书了。在这里我不详细的阐述,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拖延症》这本书。
这个问题其实在我身上也有所体现,但是却不明显。因为我还算是一个自律的人。比如读书的时间我每天都会拿出来,并且做了一个思维导图。而一旦做思维导图,任务难度就飙升,因为这会耗费我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我依旧会这样做,原因无他,做思维导图也是一个长半衰期事件。
比如我最近接到的商学院面试通知,这也是一个长半衰期事件。毕竟大学,最主要的还是学习。
比如我一直坚持的写作,这也是一个长半衰期事件。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空有想法,却难以把他们写下来。
而也正是这些长半衰期事件让我完成了了一个又一个对以前的我来说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给时间以郑重,而不是给郑重以时间。
-完-
201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