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顾了3月31日“最强大脑”中外PK赛的最后一场,结果魏坤琳教授带领的中国战队最后以4比5的总分惜败于国际战队,第四季的最强大脑只剩下最后的脑王大战。作为一个我追了四年的节目,在感叹那些有天赋并勤奋努力的超级脑力人才之外,也对中西方教育有了些许不太成熟的思考。
四季以来,我们看到国内非常多记忆力/听力/视觉辨识力/推理能力以及魔方的高手,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一次次感叹“天才”的存在和成为天才需要的一些培养模式。我太太说,很多时候人很难发现自己的一些比较厉害的潜能,因为普通的教育和学习不一定让你自己发挥出这样的能力,而中国人普遍对于发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是一个弱项(包括工作之后的自我定位,当然这可能是很多职场小白的苦恼)。不过在这个外台,一次次的中外PK,让我们看到像王峰、王昱珩这样的高手战胜外国人有时候也是轻而易举,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最强大脑”。
不过在我看来,其实最强大脑的舞台又是一次我们思考教育的过程。其实,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应试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大多数家长都知道,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幼儿园乃至早教阶段都立志在孩子大起来的时候不因为成绩给予孩子更多的压力,可是当孩子一进入校园,从小学开始,大多数家长在一次次的成绩面前心理防线“败下阵来”,开始报培训班,开始让孩子的成绩问题进行这样那样的补习。而另一方面,听说现在很多老师在课内教育也有部分知识都不是讲得太透,如果孩子的主动学习性不够,问的比较少,那没有课外辅导班几乎无法跟上学习,这真的是一个怪象!
其实,中国应试教育之外,现在孩子的培养问题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思考。我很早就听说过这样的言论: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在全球高中的物理、化学等奥林匹克竞赛中可以崭露头角,可是却几乎没有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类)。同时,虽然我根本不懂诺贝尔奖研究的领域,但是近50年以来,我们的邻国日本却是除美国以外获得人数最多的国家,超过了欧洲的德国和英国。中国孩子能获得奥林匹克的金牌证明我们的脑子不差,“最强大脑”的专家魏坤琳教授也一次次证明中国人的脑力也有世界顶尖之人,可是为什么我们在自然科学界(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出不了顶尖人才,个人认为我们的基础培养模式其实有很大问题。
进一步讨论之前,还有一个更引人深思的问题,自从进入新中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时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甚至在接下来的全球经济复苏中,“中国制造”甚至扮演着比美国更加重要的地位。可是,回顾这三五十年,中国却没有古时候的艺术大师,中国在美术、音乐领域缺乏创造性的人才。就拿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来说,他是中国钢琴界的标志性人物,去过维亚纳演出,可是他的头衔只能是“演奏家”而非“音乐家”,我们也没有看到郎朗创造的音乐作品。当然在流行乐坛,华人还是有一些有才华的明星,可是离音乐家的确还有一定距离。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而其实这句话却成为了孩子成长路上的包袱。现在的00后,谁都在幼儿园阶段乃至更早的时间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到了小学阶段,周末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课余时间,奔走于教育培训机构或者老师的补习班中。而从小时候孩子在大人把的情况下会小便开始,中国家长都觉得这些是值得表扬的成长之事,其实殊不知在国外,大小便让自己逐步有意识其实是很普遍的,而国外对于兴趣的培养力度可能也因为成绩压力没那么大可以持续到孩子的中学,甚至大学。
综合来看,中国教育的问题虽多,可是近30年来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可能是很突出的问题,而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这样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不过我认为,家长其实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给孩子更多的创造力空间,很多才华其实并不需要像大多数家长心目中“万事早开头”的思路去培养孩子。
比如“最强大脑”中外PK最后一场,中国队长王峰对战美国记忆奇才艾里克斯,王峰最后两局都以50个信息的最后两个信息的速度之差输了,如此微弱又如此遥远的距离,而艾里克斯无可争议的表现让我们才发现这个25岁的小伙子从2013年才开始参加记忆比赛,四年时间打破多项世界纪录、获得多次世界冠军。诚然他拥有极高的天赋,可是我想他的父母并不是从小就希望他,或者说知道他能成为这样的自己,可是他却在20多岁的年纪还保持着想象力和一定的创造力,这不容易。
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我的偶像——天才电音钢琴家马克西姆,这位克罗地亚的天才音乐家开创了电音钢琴时代,也是全球弹钢琴最快的人之一。不过不同于朗朗的是,他不仅仅会演奏,他会创作、会编曲,会作出自己风格的音乐。而和我们想象中艺术类要学得早,学钢琴最好三四岁开始不同,马克西姆九岁才开始学钢琴,而后不断展现自己的天赋和才华。
类似上面两个例子的情况还有很多,2016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也是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成功例子。其实,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的两个女儿也即将相继进入幼儿园,我也不敢说自己是否顶得住未来分数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且现在学校都是微信群公布作业、成绩等内容,家长的压力的确不小。但是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兴趣培养和尽量不扼杀她们的创造性想法是我们必须努力做的。多鼓励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许有些我们看起来可笑;多给予她们想象力的空间,也许有些我们看起来不切实际。因为,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原动力;而专注的兴趣,能成就你不可想象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