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环境会影响一个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众人皆知的道理。但是为什么环境会对一个人的影响这么大呐?
可能是因为人有很强的适应模仿能力(群居的需要,寻求认可,尊重的需要),也有很强的惰性和贪婪,会想办法让自己减少思考。
人是社会人,会和自己一样的人集群,群居,基础是人比较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能产生共鸣,或者喜欢能认可自己的,默认认可自己的其实是能和自己结伴的人。人以群分也是有道理的。本来这些能力是促进人类适应恶化的自然环境的一个致胜法宝,但是同样会限制了人的思维能力,因为适应模仿能力并不会区分好坏,基本是全盘接受,比如在一个不遵守纪律的班级,很多人会养成同样不遵守纪律的习惯,公司有推脱责任的风气,这个人慢慢也会学会推脱责任,社会心理学的破窗理论可能也是基于这样的人性才会出现的吧。
人的惰性可能也是为了减少能量才进化而来的,但是欲望又很强,导致了必须找到均衡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效率,提高生产力,用最少的运动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思考-检验-思考-检验,最终找到这个方法后会很快适应学习,形成习惯,停止思考。然后会在很基本不用动脑条件反射来处理很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熟悉一些业务后,可以张口就来,知道如何处理一个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大法门,但是同样造成了一个问题,减少思考。
所以往往是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下人是这样的,找到自己同类人,或者适应模仿其他人,让自己看起来是同类人,才能免于被孤立的风险,然后开始思考,迅速找到满足自己惰性和欲望的平衡点,然后养成习惯,开始不动脑或者很少思考的生活,最后会和环境中大部分人一样的生活下去。
庆幸的人的欲望和惰性并不同,有的人欲望非常强,这就会使得他开动脑经的时间更长,欲望强的人往往成就也高一点,但是开动脑筋是一个很累人的工作,所以慢慢会惰性达到平衡后,进入一个习惯,开始减少使用大脑的阶段,也是为什么一些欲望很强的人进入一个新的公司后,可以飞速发展和提升,后面慢慢减弱到达一个平衡点。
到这里大概能得出来一个人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开动的长短,也就是欲望和惰性的比例。当大脑开始不思考的时候,基本是对环境的被动反应,每天脑子里想的也是柴米油盐的琐事,因为遇到什么,想到什么,没有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就不可能超脱环境的制约,跳出来环境的范围。
所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从下面两个方法来让自己走的更远一点。
第一,前提是欲望强烈大于惰性,拼搏奋斗达到自己所处环境的上层阶层,然后找到机会跳出来,进入其他环境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跳槽,很多人真的通过跳槽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放大;但是这样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更多知识,开动更多的脑筋;是一条很累艰苦的路,但是付出总是值得的。付出也是有回报的;
第二,前提也是欲望大于惰性,这种人很少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能做到这些的真的太少了。能不为外物所困,能坚定的走向自己的路,为什么呐? 通过这些年的思考和对王阳明心学的学习,加上最近又重温了经典《肖申克的救赎》,我似乎发现了他们的奥秘。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兴趣,安迪因为在监狱播放音乐被关了禁闭,按道理说禁闭是很痛苦的,脱离人群的孤寂,寂静的可怕,但是安迪的回答却是关禁闭很享受,因为有莫扎特在陪伴。莫扎特在心里。我恍然大悟,这可能就是他们的秘密,丰富的内心花园,王阳明叫致良知,孟子说的是一日三省吾身,真的是大智慧。无论是致良知还是三省吾身,都是让人培养自己的精神生活,建立一个自己的精神花园,人格完善的满足感会让大脑更活跃于思考,减少惰性的影响,也让人能处于一种精神满足感,精神满足后人会降低适应模仿社会的需要,挑出环境的制约,做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所以哪怕安迪处于监狱,仍然可以怡然自得的雕刻,甚至后面的越狱,都和这个有关系,王阳明在龙场艰苦的环境,他们仍然可以悟道,发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