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
“半部《论语》治天下”,人们把论语当作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常言道: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但要真正读懂《论语》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需要沉下心逐字逐句通读、理解,还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理性思考的能力。近段时间一直在慢慢地”啃“《论语》,那些或短或长的句子背后所蕴含的朴素的道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思维跳跃灵动、语言富于变化,孔子不仅以他的”言“更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树立了为师的楷模,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但却从未以博学自居,依然孜孜以求,坚持终身学习,成为万世师表。细读《论语》,孔子对于“学习”有多处表述,体现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观点,对于如何学习做一个”良师“提供了”良策“。
1.对学习有虔诚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孔子认为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读书三年,没想到去做官得俸禄,这是难得的。传递了自己以学本身为乐的思想,表达了做一个一心向学的读书人的意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体现了孔子对强烈的求知识欲,是他至老不衰求学精神的生动写照。
2.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儿。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路没有回答别人打听孔子的问话,孔子几句朴实平易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孔子求知日新到了忘我忘情的境界,以及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以及力行的精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要潜下心来,“学而不厌”的关键要学出乐趣,“诲人不倦”的核心是对学生要有爱心。简单的一句话讲出了孔子为学和为师的基本原则。
对于学习有了坚定的信念、乐观的心态,如何进一步学习呢?
1.把每一个人当作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通俗易懂,耳熟能详。还有一句与它相类似的表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都是说我们学习要以贤人为榜样,以贤人为标准,坚持自我反省,看到贤人有高于自己的地方,立刻省察自己应该如何改善加以学习,想着与之齐等,看到不贤的人,应该自我反省,我亦如此不贤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乃能德学俱进。
2.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提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学思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既有思想又有学识的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只能徒然耗费精力无所收获。所以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学习,才会大有长进。
3.学习中要举一反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一学习方法抓住了学习的本质规律,人的认知是从低到高、从片面到全面、从浅薄到深刻的过程,新知识、新学问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他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学习中要谦虚好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强调谦虚好学。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需要在学习中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不耻下问,才能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孔子主张对自己所不知的,应该多听、多看,反对凭空杜撰的做法,注重亲自实践,反对空谈。他不仅自己是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做。
细细品读《论语》,逐句领悟原文的含义,在深刻感知《论语》之智慧的同时寻求心灵的升华,追寻”学无止境“的为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