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眼里,幸福,正变得越来越奢侈。
孩子们不知幸福为何物,中年社畜不配谈幸福,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也觉得幸福遥不可及。
有人觉得有钱一定幸福,却频频富人们丑闻不断,人设崩塌;有人觉得孩子出人头地就是幸福,却也常常看到天之骄子们罹患心理疾病,家人苦不堪言。
幸福究竟在哪里?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不妨看看《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它写于1850年,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晚期著作。
叔本华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幸福的源泉更多存在于内心,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贾府里的林妹妹看到落英缤纷,扛起锄头去葬花,悲悲切切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同样的情景,在毛主席的笔下却是“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大气、乐观与洒脱。
这就是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扰乱人们心绪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可以说是爱比克泰德理念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
A(activating event首字母)表示事件;B表示信念(belief首字母),即看法和解释;C(consequence首字母)表示情绪结果。这一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结果C,即,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然而事实上,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也就是A和C之间还有B在起作用,而这个看法和解释常常是至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日,船夫正在河上行船,远远看见另一条船向自己驶来。他拼命挥手,大声叫喊,提醒对面来船避让。但那船根本不予理会,径直冲过来,一头撞上了船夫的船。
船夫气急败坏,刚要破口大骂,却突然发现那是条没人的空船。原本火冒三丈的船夫瞬间熄了火,觉得自己大发雷霆确实没道理。
这就是同一件事,我们对它的看法和解释不同,所带来的情绪体验也会不同。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全家在纳粹时期被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自己和妹妹幸存。被释放后的弗兰克尔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重新写出被抓时毁掉的手稿,完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撰写。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部著作之一。弗兰克尔更是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重生的意义。
弗兰克尔即使身在集中营那样充满死亡气息的恐怖之地,依旧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为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
一个人在一切都别无选择的时候,至少还有一项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内心的自由。
怒放的花朵总会凋谢,热闹的相聚终将散场,富贵荣华如烟花易冷,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免不了被死亡带走。
所有那些依赖外在因素所获得的幸福快乐,都如建造在沙滩上的城堡一般,脆弱难持久。唯有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够一直伴随左右,陪我们度过人生中的漫漫长夜。
这大约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直努力,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原因——它让我们内心充盈,丰盛有趣,足以支撑我们的幸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