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山东曲阜,是一座文化古城,孔子的故乡。这里的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为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象征,也历代尊孔崇儒的产物。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古建筑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名扬天下。
我曾两次慕名而来,徜徉流连在“三孔”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之中,深感儒家历史文化的精深和厚重,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由衷的赞叹和敬仰。
一、观瞻曲阜“三孔”文化遗迹
1、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丽、被誉为“天下第一庙”。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孔庙的大成殿与紫禁城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殿。
自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在曲阜城阙孔子故居的三间陋室里,陈列孔子的遗物开始,经历朝扩建改造,至1730年(清雍正八年)建成如拥有殿、阁、坊、房共466间巨大规模的建筑群,是历朝皇帝、王公贵族祭祀孔子之地。
孔庙建筑,仿皇宫形制,分为九进庭院,贯穿于南北的中轴线之上,左右呈对称排列。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为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大殿整体集建筑艺术之大成,面阔九间45.8米,进深五间24.9米,殿高24.8米,重檐九脊,黄瓦飞亮,斗拱交错,雕梁画栋。
28根支架殿檐的青石雕柱,以复盆莲座为柱础,前檐的10根为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上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祥云。自底至顶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呈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之状。后檐和左右雨檐的18根为八棱水磨石柱。上面雕刻团龙,并衬托云海波涛,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石上。此雕龙石柱,世上罕见即使是紫禁城的三大殿也未曾有,相传清代帝王来曲阜祭孔时,大成殿石柱都用红绸缠绕起来,以免皇帝见到后心生嫉妒。
2、孔府,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去世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随着历代孔子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不断加封,至宋、明、清达到最大规模。孔府占地达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之家,号称“天下第一人家”。
孔府正门,坐北朝南,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传为清大学士纪昀手书。
屏门,建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四周不与垣墙相连,独立于院中。屏门顶覆为灰瓦。门楣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古代重光门平日关闭,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及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鸣礼炮方可开启。
孔府的后花园中,有棵柏树,一树五枝,内生一株槐树, 形成了五柏抱槐,神奇无比。此树也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彼此借鉴。
进入内宅,可看到屏门上,有幅成语“贪得无厌”的画面,画的是名叫“犭贪”(拼音tan)的动物,长相类似麒麟,但头上长着独角 。传说中犭贪是贪婪之兽,它已拥有八仙中的“八宝”,但仍不知足,还想把万物之宝的太阳吃掉,占为己有,确实“贪得无厌”。衍圣公将此画悬挂在内宅门的屏门之上,家人出门即可看到,就是告诫子孙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不可贪赃枉法!
3、孔林,也称“至圣林”,为孔子及家族的专用墓地,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被称为“天下第一林”。
孔林正中偏南是孔墓,这里有孔丘、孔鲤、孔汲祖孙三代的坟墓,形制史称“携子抱孙”。孔子墓碑上雕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篆字,出自明代正统年间黄养正之手。
二、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孔、孟和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初始儒学。儒家在先秦时,与诸子地位平等。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由此推断,儒家当时被分为八个派别,即儒门八派。但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派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派传经。
儒门八派,在战国前中期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力,到战国末期,只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在社会上尚有些许影响,其余流派随着战乱,及各国统治者的不屑而逐渐式微。秦始皇时,因“焚书坑儒”而再次受到重创。
第二阶段,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汉王朝以继承中原文化为正统,成为其国家统治的政治路线,而中原文化的核心,即是孔子儒家文化的六经,因而儒学便自然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之一,在发展孔子“仁学”的基础,提出与荀子性恶论完全不同的性善论。主张“仁政”、“王道”以及“民贵君轻”等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思想理论逐渐成为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为主,君为轻”的思想更是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民主思想,首次提出了对君王独裁进行批判的思想。
第三阶段,是以程朱理学为标志的宋明儒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
第四阶段,则是西学冲击下的现代儒学。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内涵和特征是:
重伦理道德,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价值,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和伦理道德实践。
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提倡“敬天爱人”的思想,将教育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重视对古代圣贤的崇尚与学说的传承,强调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认为理想的社会秩序,来源于对古代典章制度的遵循和继承。
尊崇社会秩序,构建社会层级之间的尊卑与等级,并以此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崇尚修身养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以“修身”为根基。重视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强调自然天道,顺应“天命”和自然。提出人要在社会进程中发现并遵循“天道”。
强调集体主义,重视集体利益与社会和谐。主张个人价值应在集体中寻找自我实现。
提倡“中庸之道”思想,重视均衡发展,避免极端。
三、吸收儒家文化精华,提升新时期国人文化自信
近代中国,由于内忧外患,1919年五四运动,国内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帝制的逆流之中。一批年轻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以孔教为核心的旧思想和旧文化。他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由此开始,儒家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已基本丧失殆尽。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人对儒家文化说三道四。
回望儒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应该说儒家文化里确有封建糟粕,但儒家文化中同样有优秀的文化精华。
首先,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规范人的社会行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可引导人们积极向善。“仁义礼智信”是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对人的社会活动提出了比较明确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对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正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其次,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即适度的原则。这一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通晓中庸之道,就不会有过激的行为和想法。
第三,儒家还推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认为当个人能力有限时,应做好自己的本分,当有能力的时候,就应做对社会有利之事,鼓励和引导人们要有奉献和进取的精神,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其尊师重教、团结协作、协调发展、睦邻友好、遵循规则、崇尚务实、惩恶扬善等内容,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给当今社会带来正能量,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文化中的精华,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给养,提升了新时期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进步。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当今时代,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儒家文化的精华,传承儒家优秀思想,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