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本来是只在广东地区销售的凉茶,但在过去几年,突然红遍全国,从南到北,饭桌上都能看到它。有人说这是广告的功劳,但是和它一样大力度打广告的产品不少,为什么只有王老吉红了?
还记得王老吉广告吗?一家人吃火锅,然后说着「怕上火喝王老吉」。所以王老吉的成功,其实是「定位」的功劳:它把自己从凉茶(很多人认为是中药)定位到了餐桌饮料,并且将卖点定位到了「去火」的功能。于是大家都记住了,它是一种能去火的功能性饮料。老一辈都觉得年轻人总喝饮料不好,但一听喝这个能去火,立马买回家屯起来了。
我是学广告专业的,所以「定位」是贯穿整个大学学业的重要理论。一个企业、产品或服务,如果没有清晰、准确、精明的定位,那么它的价值一定会大打折扣。
但今天我想聊聊个人的定位。因为,想成为一个超级个体,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一家企业、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所以,定位是我们最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想做内容,想对外发声,成为一个KOL的人,就更需要做好个人的定位。
要说个人定位做的最好的是谁,我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秋叶大叔。就像去火等于王老吉一样,在我的心智中,PPT就等于秋叶,可见这个定位是多么成功。
有幸,在知识IP潜能发掘营里,听秋叶大叔讲了「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长达2个小时的课程,干货满满,诚意十足。他用定位、卡位、上位三个步骤,重新思考了个人定位的问题。
听过课程,脑子瞬间清晰了不少,于是赶快记录下我自己的思考。
一切始于你的定位
某矿泉水在广告里也加上「去火」两个字,就能复制王老吉的成功吗?显然不能,矿泉水没有足够的实力让别人相信这个定位。
因为你能做到,所以才能贴上标签,而不是因为帖上了标签,所以能做到。很多人都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因此,第一步是要内窥自己,看看自己能做到哪里。
聪明人分析问题都喜欢用思维工具,秋叶大叔厉害了,直接自己创造了一个工具。他选取了「能力水平」和「风险偏好」两个维度,做了一个矩阵图,帮你分析你在不同阶段的四种定位策略。
作为一个快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原始的资本积累,我的风险偏好会低一些。因为还缺少在社会中的历练,所以能力较弱。因此我会选择平稳起步,先找到能有稳定收入,并且可以锻炼到能力的事情,然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你在哪个位置?你应该选择怎样的策略呢?这张矩阵图能给你带来不少启发。不过有些人看过之后肯定不服气——我虽然没钱,但是我愿意冒险,我想选择风险大的定位。或者说,我虽然刚毕业,但是我很有能力,我要做有挑战的事情。
但是这些人多半是以失败告终,秋叶大叔告诉了我们原因:
能力跟不上野心,格局跟不上情怀,人脉跟不上圈子。
所以,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自己,是做好个人定位的第一步。你想成为牛人,在某个领域成为KOL,那要意识到,牛人是万里挑一的,而我们的智商是正态分布的,所以你至少要比上万的人努力才可以。可惜有太多人想用凡人的努力做牛人了。
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一两年意识到的。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有创业的天赋,所以想着在大学就开始创业。后来失败了几个项目才明白过来,如果没有刻苦、系统地学习和工作,是不可能就成为第二个马云的。于是我开始大量地研究创业、尝试做小项目实践。真正付出努力在上面,才渐渐有了点成绩。我不敢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创业老司机,而是一个创业小白。
对梦想敬畏,是你找准定位的一个基本心态。就像王老吉一样,它如果没有两百年的沉淀,没有凉茶始祖来做背书,那它也不会仅仅通过广告就被消费者认可的。
大家都知道,凉茶的功效不只是「去火」这一个,我们能列出一大堆它的卖点,但是为什么王老吉只定位到了「去火」这一项呢?在面对数十个卖点的时候,要如何做选择呢?
其实不是选择,而是放弃。
乔布斯回归苹果的时候,苹果有十几条产品线,乔布斯划掉了其中大部分,把整个公司的资源都集中在了其中最重要的几个产品上,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苹果。到现在也是一样,苹果的产品型号寥寥无几,但每款都是爆款。
做减法往往是最难的,但是能做减法的人,都是成功者。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只有集中在一个点上,才能做到最强。物理学的压强公式告诉我们,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我们就要像一根针一样,找准那个点,全力以赴地扎进去。这个针越尖,才能扎得越深。
这个针扎在哪里?我自己的想法是,应该扎在个人能力、个人资源和别人需求三者的交叉部分。个人能力包括你的天赋、优势,个人资源包括你的时间、资本、人脉,别人需求就是你的东西是别人需要的,或者说是有市场的。
看看王老吉选「去火饮料」的定位吧:能力上,百年配方,凉茶始祖;资源上,广药集团生产,实力雄厚;需求上,中国人几乎人人都有「去火」的需求,尤其是节假日吃了太多容易上火的食物。
套用这个框架,几乎每个人都能准确地找到那个可以扎进去的点。但是,能读到我这篇文的人,估计都没有像王老吉一样的能力和资源,我们的能力和资源还没有明确,还在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更要以别人的需求为导向。因此秋叶大叔给的建议就是:「找到有潜能的市场,然后杀进去」。
很多人选择市场,都去选那个大的、玩家多的市场。其实最好的方法是选择规模小的、玩家少、难做的市场,因为这样你才能有机会。秋叶大叔当时选PPT市场,就是这样一种小众的市场。但他却带着一群人,硬是把PPT市场做大做强了。
要知道,当一个市场火起来的时候,你已经没有进去的必要了,除非你有别人难以企及的能力和资源。
但是,市场小就说明有明显的天花板,阻碍我们不断增长。比如秋叶大叔的PPT在线教育市场只有几百万的大小,不足以养活一个团队。所以我们还要去串联市场,比如PPT之后串联进Word和Excel,然后再串联进职场技能等等。
这个逻辑在我看来,就是去挖掘你服务的这群人还有哪些共同的需求。学PPT的大多是职场新人,所以他们也需要其他office软件的学习,还需要职场技能的学习……
秋叶大叔讲的这个串联市场,让我想到滴滴的发展历程。滴滴是从出租车市场切入,通过补贴迅速占领出租车市场,到达天花板后,立即加入快车、专车、顺风车、代驾等一系列业务,把市场扩大到了整个短途出行领域。而最早做代驾的e代驾呢?由于没有找到串联市场,很快就被有大量用户的滴滴压倒了。
不过,一切的开始,还是在找准你的第一个目标市场:先找准离钱近的方向,打磨这个方向的技能,然后打造影响力。
如何打造影响力,这是下面要说的话题了。
定位再好,不卡住就没有意义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定位能占领大众的一块空白心智。本文开头举的加多宝广告的例子就是如此,在过去,我们脑子里没有一种能去火的罐装饮料,但是王老吉的出现,让我们一想到去火,就能想到王老吉。
可见,王老吉不仅成功做出了去火饮料的定位,还通过广告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卡住了这个定位。秋叶大叔的卡位也非常成功,至少我现在一想到PPT,就能想到秋叶这个品牌。
所以卡位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让消费者想到一个品类,就能想到你。就像想到咖啡就能想到星巴克,想到汉堡薯条就能想到麦当劳一样,你的细分市场,就是你的标签。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比如PPT市场,每家都说自己最专业、服务最好,都想占领这个细分市场的标签,那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了我好久,不过秋叶大叔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还需要一个副标签。
回想一下,确实如此,罗振宇强调自己是个歪嘴的胖子,秋叶强调自己是个普通话不好的卖萌大叔,彭小六强调自己是个三线城市斜杠青年……我们记住他们,似乎都是有这样一个个接地气的副标签。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人格化。仔细想一想,许多我们喜欢的产品或品牌,是不是也是因为喜欢它的创始人(代言人)?苹果的乔布斯、小米的雷军、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是的,我们更容易喜欢上一个有温度的人,哪怕是像乔布斯这样不完美的人。
秋叶大叔举了个例子:如果是「专业团队打造的秋叶PPT课程」就很难卡位,但是「超会卖萌的秋叶大叔讲的PPT课程」就很容易卡位了。
所以不光是要卡住一个细分市场,还要卡住一个人格化载体:告诉大家,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才有温度,才够有趣,才更容易被人记住。
我以前一直知道要做人格化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用人格化方式来输出,但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人格化也要做成副标签,要卡住一个人格化的定位。看来我以后也要给自己加上一些人格化标签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标签,尤其有些很厉害的人,证书、奖项获得过不少,个人经历也非常丰富,这些东西写出来,估计要整整一页纸。但是就像前面讲的一样,过多的标签反而让别人难以记住你,所以有些标签是要舍弃的。
按照卡位的逻辑,我们要选的标签,是以后要让别人看到这个便签就能想到自己的。因此这个标签一定不能批量复制、要有较大的市场、要让行业内的高手重视你。
秋叶大叔认为有三类标签是自嗨的:证书、阶段性进展、成功的产品。这些都不足以让别人一看到标签就想到你,或者这个标签对应的市场不足以养活你的团队。
关于卡位,秋叶大叔最后提出了一个抱大腿的策略,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用力,积攒势能,并且用这个平台的优势让你的势能积攒到最大。
我自己是有这个经历的,大家都知道,现在写公众号的比读公众号的人都多,在微信上写东西很难积攒势能了。而且我写的东西比较严肃深度,在微信上很难有人能塌下心来读,但知乎上阅读的氛围很好,严肃内容也更有是市场,所以我决定在知乎上用力。
后来事实证明,我在知乎比在其他平台更容易被认可,公众号上80%以上的读者都是知乎过来的。所以我会更多在知乎上用力,写知乎用户更喜欢的内容。并且利用复利效应,在知乎上积攒足够的势能,让我发挥各大的能量。
知乎就是我抱住的大腿,我通过分析找到了合适的大腿,并且全力以赴去卡位,以此获得阶段性的胜利。
不过,秋叶大叔提醒我们,卡位成功后,不代表不会被超越,我们还需要不断上位。
定位、卡位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上位
王老吉再厉害,也抵不住后来加多宝的纷争。之后类似的凉茶饮料也纷纷出世,想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王老吉从前的风光不再有了。
先行者如果成功,必然会引来竞争者,由于成了后人的模仿对象,后来者绕过了学习过程,节省了不少学习成本,所以先行者如果不能持续上位,就很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秋叶大叔提醒我们:定位和卡位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持续性的运营。
比如秋叶是做PPT培训的,好像PPT行业已经被他占领了,其实不是,这个市场还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关键是要找到它们。比如秋叶还没做线下市场,平台也只是在网易云课堂一家,产品价位还有很多空缺,业务类型、产品类型和服务模式也比较单一,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看看现在那些成功的初创企业,大多都是找到了某个行业里的某个机会,从而杀进这个行业甚至颠覆了这个行业。所以初创企业的机会太多,大企业的危机也太多。个人也是如此,如果一直依赖于之前的定位和卡位,没有上位的话,那很容易被后来者颠覆掉。
所以秋叶大叔对定位、卡位和上位是这样总结的: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论证过程。
定位是选准跑道,按照这个方向打磨核心竞争力;卡位是让你在游戏中获得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标签;上位是让你持续占领这个市场。定位-卡位-上位不断循环,通过这个循环不断让自己壮大,将自己定位到更高、更强、更大的市场中去。
所以,我们不要想着让自己准备完善,然后一鸣惊人,而是不断滚动成长,积小胜为大胜。
这让我想到了精益创业,打造MVP(最小可行化产品)来不断试错、迭代,通过这个方式让产品不断适应市场、占领市场。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让自己不断接收外界的反馈,让自己朝着更强大的方向演化。
最后
把一个人当成一家企业,就像创业一样打造自己,这需要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所以不是你单点的能力厉害就好了,而是要有一个能力的组合。就像一个人钢琴弹得再好,也不一定有能力写出畅销的钢琴教材,毕竟这还需要教学能力、写作能力,甚至还要有营销能力。
所以我们要理解整个系统,而不是只拥有专长。我们一提到坚持,就是坚持专长。比如你想成为手绘领域的IP,只去打磨手绘能力是不行的,坚持不是只坚持专长,而要坚持系统输出,包括产品、渠道、服务等方方面面。
所以秋叶大叔在最后给我们一点提醒:别把别人的成功看成简单的死磕。在人人都在提工匠精神的时代里,很多人都以为只要功夫到了就可以,其实不是的。我最近请了私教健身才知道,原来以前自以为正确的健身方式都是非常不科学的,锻炼一小时还不如别人锻炼十分钟。这样再怎么努力下去,也没有多大效果。
可见,外表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其实内在的东西你都不知道。简单复制别人的内容容易,但是重新结构化输出就是真功夫了。
你以为你懂,其实你差的还很远。所以我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对所有已有的成功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