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王讲起她与孩子的故事,至今还内含愧意——
女儿小时候,胖乎乎的,很可爱。我们平时没少给她拍照片,每次拍照时,还故意正对着她的圆脸,把镜头靠得很近,显出脸的圆润、眼的呆萌。
一岁多开始,我们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小胖妞儿。她也高兴地答应着,我们也觉得这个小名儿叫着很亲切。爷爷奶奶也很喜欢,还把女儿叫成“小猪猪”、“肥羊羊”什么的。无非是喜欢她胖嘟嘟的样子。
可是,这样的爱称,有一天,突然变成了我们矛盾的导火索。
那是女儿上初中的第二学期。
有一次,我们全家在一家火锅店吃饭。我像往常一样叫她:小胖妞儿,去选些青菜来!
她一听,就急了:不准再这样叫我,现在同学都知道了这个外号,都说我胖。我胖,不也是你们生的吗?你们不也胖吗?
说着,女儿当看众人的面,摔下筷子,跑出饭店,站在马路上痛苦起来。
在追出去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女儿长大了,开始注重外表和别人的评价了。原来我们感觉是爱称的外号,对她来说,已经变成了伤害!
从那次以后,我再也没叫过有关胖、肥这样字眼的名字了。我私下里也告诉爷爷奶奶等其他家里人,不要再这样叫了,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审美判断,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可爱、萌,以外号表示的怜爱,对女儿来说,几乎可以算作歧视甚至是伤害了!
说起这事时,从朋友王的眼神中,我还能读出些许惶恐与内疚。
爱孩子是几乎所有父母的天性,给孩子起个亲昵的乳名以显示爱怜,本也无可厚非。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也是要升级的,停滞的爱,如同旧的乳名,也许某一天对孩子来说,就成了无形的暗示或桎梏,成为伤害孩子的锁链。
二
同事李坐在我的面前,诉说着近日与儿子之间的故事。
儿子成绩很好,每次月考都在全班前十名里,可是最近,我发现一放假就要我的手机玩。
我想:男孩子放假了,打个游戏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另外也可以与同学找到共同语言交流一下。
后来,班主任向我告状说,儿子上课状态很不好,不是歪着坐,就是趴在课桌上画漫画小人。
我就在意了,去校长办公室查教室里的监控录相。一看,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班主任说的一点也没错:坐姿歪歪扭扭,跟前后桌说话,趴在桌子上写、画……
再放假我就不再答应给他手机玩了。
他就与我恼了,还和我吵起来。
我查了几次监控,发现除了班主任的课儿子还老实点外,别的课全是花样百出,没有一次是端端正正坐着听课的。……我把监控用手机拍下来,让儿子看,他不说话了。
后来,课堂表现好了吗?我插问道。
还是老样子,没什么改变!同事李说,一脸的困惑,我该怎么办呢?
成绩怎么样?
还不错,还是年级的十名左右!
那是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反问。
同事李说:眼看就要中考了,应该紧张起来了!可是,儿子却——想想都着急!
谁规定上课必须端端正正坐好吗?谁规九年级一定要紧张呢?我又反问道。
同事李陷入了沉思。
我又轻轻地问她:你为什么要查孩子上课的监控呢?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同事李想了好一会儿说:难道是我只考虑自己的要求了,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可,我这是在关心他,怕他在中考前这么关键的时刻滑下来呀!
孩子成绩滑下来了吗?——没有。你的焦虑、你的关心,在孩子看来,是关爱吗?
难道我的关心是想掌控他?同事李又陷入了沉思。
你说呢?我笑笑说。
当家长的焦虑被自己伪装成爱护时,我们会偷看孩子的日记,我们会跟踪孩子的出行,我们会翻查孩子的聊天记录……
这些都是没有充分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存在,都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看待的,都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控制欲,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的,都不是真正的爱,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三
同学陈在酒桌上说起自己与儿子交往的点滴,感慨万千。
陈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老人一直想让夫妻两个再生一个儿子。这事在计划生育政策尤其严苛的前几年,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冒很大的风险。
儿子出生了,为了逃避计生政策的处罚,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陈夫妻决定把儿子寄住在乡下的亲戚家。
每一次,偷偷去看看儿子,就像做了贼一样,提心吊胆。看着亲生的儿子,也不敢当面相认。
年节时,把儿子接回家,也只告诉儿子是串亲戚;在外人面前,儿子给陈他们叫大伯、大妈。
儿子渐渐长大,开始上学了。陈把儿子从乡下接到了县城的家里,也只说是住在大伯家学习。
虽然共同生活,虽然是亲生骨肉,却因在乡下长期的生活,各种习惯、细节透着无知和少教,让同学陈总想大发雷霆,可想想数年来自己的缺位,数年来与孩子的疏离,自己压抑了心中的怒火。
计生政策放开的那一年,他终于向十岁的儿子坦白了一切,没想到儿子却不承认,哭着要回乡下找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让陈夫妻二人伤心至极——当初,为了满足家族的愿望,偷偷生下了儿子,为了保护儿子,又偷偷寄养在乡下,不料,却因为不能给孩子完整的家庭生活,不能给孩子完整的童年生活,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
过去缺失的爱一定要同等的返还回来!
不能再让父母的爱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人高马大的同学陈,说到这些的时候,几乎泪流满面,端起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
最近一次见到同学陈,已没有当初酒桌上的愧疚。
据说,陈与儿子的关系渐渐弥合,四口之家经常开开心心地去逛超市,去自驾游。
孩子幼小时,父母可以替他作任何决定,当年的决定也同样是为了保护孩子、关爱孩子。
可时过境迁后,再回头来看,当初的那些保护、那些关爱,还是当年设想的目的吗?
父母作为成人自然有自己的理由或者苦衷,那些无奈的决定,如果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只有以极大的耐心与爱心,以同等的时间与精力,去唤回孩子内心对这种爱的认同,让父母的爱在孩子心中完整起来、真实起来、温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