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的习惯,看书时会沏一壶茶置于桌上,但很少喝,茶喝多了上厕所的次数增多,耽搁看书时间。泡茶,仅仅是为了将整个屋子弄满茶香。充满茶香的小屋,读书也起劲,更加精神,思维也更加活跃,。
茶话诗书一直来都是中国文人的标配,我不敢跻身这个行列,没资格。我仅仅喜欢茶喜欢书罢了。我也不敢说我博览群书,但我真正的涉猎了不同的书籍。
早年,读的都是史书,被家人逼着读的,在同龄人还在咿咿呀呀学拼音时,我在爷爷的带领下,已经把中华书局出版的文言文版二十四史给读完了。人家在捉泥鳅时,我在家读各种古文书籍,四大名著,《东周列国志》,《七侠五义》,《三言二拍》(冯梦龙)……。那些书籍年龄比我爸还大,虫蛀的书角,透着淡淡原生态纸浆和松烟墨汁的清香。爷爷希望我成为一个历史学着,而我早已偏离了爷爷的路。只是他让我养成喝茶读书的习惯没有变。
后来,爷爷去世了,读书的习惯保留,只是读得太杂了,散文也读,诗集也读,随笔也读……读古代大家的,也读当代大家的,也读网络作品……
当然读最多的应该是余秋雨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奥,读起来费神;贾平凹先生的小说多多少少带着一年饮食男女之事(《腐城》),看着会脸红,不适和有人围炉夜话;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人无法对文章里的故事感同身受;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地域跨度从南到北u,从中国到世界,文字朴实,易被不同地区的人和老幼人群接受;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仅仅因为他的文字朴实的写了很多老昆明的食物和景色,而我恰恰生活在昆明。
曾经包里揣着一本《文化苦旅》和几张余额加起来不足两千块钱的银行卡完成了跨越中国东西的旅行。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车程在手机没电的情况下,就靠一本《文化苦旅》给打发了。余秋雨先生也曾探寻中华文化,毅然辞去所有工作踏上了寻找文化之旅。而我只能看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探寻他的内心深处和他的文化苦旅。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总能让人学会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看人看事不会再那么小气了。毕竟余秋雨先生心中装的是整个世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不会小家子气了,看书的人更不好意思小家子气了。《道士塔》一文中,对那个贩卖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王道士,他是愤怒的,但是纵使心中千把火,他只是“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一句话轻描淡写。我见过其他作家写王道士,把他骂得猪狗不如,余秋雨先生只是说王道士“无知”,不知道文物的宝贵罢了。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极端之美》……总是可以收获颇多,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他的文章可以知道各地人文历史,文化风情的差异,但在无褒无贬的文字中,更多的是引发深思。
《文化苦旅》为何苦?《千年一叹》是什么造成了中东现在的局面?《行者无疆》欧洲人为什么可以活得如此洒脱?……
如若要想知道答案,我想只有沏一壶茶,把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摆于案头,细细品味。
2017年9月1日,闲读《文化苦旅》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