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我参加了贾记春学长分享的“被讨厌的勇气”精品课,这次身份有所不同——从学员转换到小组教练。这次主动挑战小组教练的角色,内心还是有很多OS的,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感觉作为小组教练可以学到更多的干货,每次看到我们上课之前小组教练们去“定向”都感觉很神秘,这次终于可以知道什么是“定向”,怎么“定向”了。忐忑的是担心自己能否做好这个角色。
“小组教练过来定向”,哇,“来了”一路小跑
介绍完所有的学员情况,Linda给到每人一份表格。“这份表格是现场吴导教练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的地方,看吴导怎么做的,能学到什么。”——果然有干货
我兴奋的回到我负责的7组,这时学员还没有到,我赶紧做个深呼吸,调整自己的状态,再看看学员的资料,好好准备一下以专业的姿态迎接学员的到来。这时陆陆续续有人开始进来,我们组也到了2位。“你好,我叫zsf,很高兴认识您,我是今天和您一起学习的小组教练,欢迎参加拓思的精品课堂”。此时我眼前浮现的是我第一次作为学员参加精品课堂时小组教练自我介绍的场景——这就是传承。“你好,我叫***,来自于***”。在晓岭教练正式开始之前,我们组先到的3位小伙伴互相认识了一下,感觉心理距离拉近了。开始前自己是否能做好这个角色的忐忑现在早就跑到爪洼国去了。复盘时的心得就是只要全力以赴,就能把心里的干扰垃圾都打扫干净,正好契合六祖坛经里的“心不乱是为定”,心定了,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读过2遍,一直没有读完,感觉有点读不动。越琢磨这本书越难分享,不可能讲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没有办法只把两位作者的对话方式用在现场。记春学长另辟蹊径,带领大家从题目本身做了一个突破。
被讨厌的勇气”,我所理解的完整的表述是“(我想有)被讨厌的勇气”。那么就自然拆解成三段论和一个终极目标。什么是我,什么是被讨厌,什么勇气,以及如何拥有这个能力。
每一段都是先呈现现象,再分析,出个大致的结论,再给一个达到这个结论所需要的小工具。
以上是学长的思考逻辑,让我学到了从一个逻辑性很强的5号角色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从“不可能”到“可能”。在分享的过程中,记春学长用自己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如何理解“被讨厌”、“勇气”。这种分享模式有两位作者的影子在。在开始分享之前,学长先问了大家6个小问题:
1、大家初见你时,第一印象是什么?(你的面具)
2、你童年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你真实的恐惧)
3、你性格中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你的能量/武器)
4、你特别羡慕别人的性格,而你不具备的是什么?(你的真我,要活出来的样子)
5、你性格中哪一点会给你带来麻烦?(你的弱点)
6、你最讨厌其他人是什么性格的?(你自己的黑暗面,你也有这样的特质)
最后,给出了6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完美
本次分享,记春学长一是帮大家提炼,如何面对“被讨厌”,如何获得“勇气”也是阿德勒提倡的积极方向。二是用6个问题引起自我思考,让大家和自我对话,也是心理学范畴。
最最重要的时刻——吴导的现场教练环节到了
让我特别意外的是我先生争取到了这个现场教练的机会——真的吗?他怎么可能接受现场教练呢。被教练的主题还是“如何让别人感觉到温暖”,天哪,不会人错了吧(我内心的OS) 。
在和吴导坚定温暖的目光互动中,江先生敞开了心扉,积极面对自己过去和想改变的一面,关键是在行动环节,他还主动提出来可以在现场向我女儿道歉,这又是我看到的一个“不可能”。——哇,太神奇了。让我回想起我们在生活中的互动中,我有时候有很多的“不相信”,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没有做到看人之大,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需要自我突破的地方,让我看到了无限可能。“那个妈,怎么那么淡定,赶紧过来吧”。嘿嘿,这么温馨的画面怎么少的了这个大团圆呢。在女儿现场回答爸爸道歉后有什么感受时的话,也让我有很大的感触。“我知道爸爸之前对我很严厉,甚至有动过手,但是如果没有爸爸的严厉,我想,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吧,谢谢爸爸”。女儿的现场唱歌环节,更是让我感动,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和有感恩心的美丽女孩,以后对她也要看人之大了。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在亲子教育中“宽严并济”的重要性,回想我之前的有些补偿性“溺爱”是需要改变的。—这堂课我们一家中了大奖。感谢吴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