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前几年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写的卷首语 。
一位前辈讲起他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情:老师问大家将来干什么,有的要当科学家,有的要当演员,有的要当作家,有的要当将军,只有一位被大家认为最没有志气,他说将来就想当爹,若干年后,只有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九十年前,鲁迅写了一篇《我们怎样做父亲》,套用这个题目,我想谈谈怎样做语文教师。
小孩子的理想可能只是一时口快,不可完全当真;当爹就不一样了,只要自然地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达成,尽管当什么样的爹可大不一样。
就自然成长这一点而言,当语文教师跟当爹差不多;只要你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当然学历和专业不是唯一),又被中小学录用,你就成了语文教师了。我个人就十分符合这样的条件,只是我根本就不想当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当了,一当就是二十年。
就如同当什么样的爹一样,当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可大有说道。
许多语文教师十分在意如何当好语文教师,孜孜外求教学方法;却又往往忽视作为语文教师必备的内在修养,迷途狂奔,南辕北辙,缘木求鱼,都是有的。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常被青年教师询问如何才能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问的很具体的,如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有问的很微观的,如怎样教好某一篇课文。渐渐的我开始厌倦,因为这些提问中没有人涉及到自身的语文修养的基本状况。我曾在我省的新课程培训中打了一个比方,当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好像茶壶里倒出好茶水;教师之为“器”好比茶壶,质地也各异;能倒出茶水首先壶里要有茶,茶就是你的内容;还要有适度温度的水,还要有一定的茶艺水平。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把茶壶里装上好茶叶,这就好比以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充实自己。至于茶艺的高低,不是第一位的。向我询问的一些青年教师,恰恰忽视往茶壶里装茶叶,忽视水的温度,却追求能倒出好的茶水。这个比方简直是个连环套,壶的质地不同,如教师自身先天素质的差异,即便都是紫砂,也有优劣;还有根本就不是紫砂的,就是一般的粘土;也有瓷器,外面要挂釉。不同的茶壶适合泡不同的茶,这里说道也不少,好比你自身对专业的偏好一样,因人而异。茶壶既好,茶叶又佳,没有好水,照样沏不出好茶。周边的小环境影响和干扰你的成长,你遇到的同行的水准影响你的成长。
可是,归根结底,内因最关键,你自身最关键。作为一个个体,语文教师在学校已经成为弱势群体,数理化被关注程度不必说了;外语也比国语有地位,也不用说了;其他小科虽然不一定比语文更受关注,可人家没有作业,不必费那么大力气批改呀!往大了说语文教师改变不了应试现状(别的学科也改变不了),往小了说你也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就是有兴趣你也不能保证考试得高分!
可是你能够保证自己的肚子里有“水儿”,如果不能或不想保证这一点,最好改行,不是谁都适合吃这碗饭。而读书是让你肚子里有“水儿”的重要途径。既然是青年教师,社会阅历自然简单,经历的事情少,见识可能也少,这与老教师没法比;可是,在知识的吸纳上,在记忆力上,在精神头儿上,你肯定比老教师有优势。一般说来,年轻教师要打拼自己的未来,干劲足,似初发之弩;老教师或注定平庸不再努力,或功成名就滋生惰性,似强弩之末。总之,后生可畏。
何以见得读书就能够保证肚子里有“水儿”?大凡知识、认识要靠自己的阅历验证,这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认识。不是阅历浅吗?你读书不就是同高人、名人、大师交流吗,不就是获得人家的直接经验吗,不就是丰富自己的阅历吗?还有人问读什么样的书长进最快,这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人好恶有别,已经积累的知识也不相同,只能是缺什么补什么。从类别上看,我道是觉得目前大可不必迷恋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艺术之类的书,那些都是“毛”,学科的专业知识应该是首选,这是“皮”。
新课程十分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这没错,可是当你连专业知识都不过硬时,理念能转化为教学行为吗?一些靠新课程发迹起来的所谓“课程专家”在各种辅导、指导中,不就是只讲理念不讲操作而受到质疑吗?其实很难为人,他们没有中学教学的经历,理念也不是他们原创的。假如你偏爱理论,也可以,只是要注意把它进行本土化处理,不要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然后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或者邯郸学步、鹦鹉学舌。不要试图做空头理论家。
如果你的书底儿有了一定的厚度,你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必参考参考书了,你就学会了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儿了,你就知道讲一篇课文从哪里入手都可以讲“圆”了,你就知道教无定法了;你的书底儿增厚的过程中,你还像顾炎武写《日知录》那样读有所感就诉诸文字,你就发现写作指导之类的书都是骗人的了,你就不会再苦恼不会教作文了。如果你专注于读书了,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这里,你就不会被其他的诱惑吸引,你的趣味不俗了,你的职业迷茫不在了,你的方向当然就明确了,你就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一言以蔽之,不要先考虑怎样做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先考虑怎样做一名成功的语文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