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就听见老娘在厨房叮叮当当地忙着。起床一看,好家伙,整整煮了二十个鸡蛋。
“老娘,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家吃饭吗?煮那么多鸡蛋。”
“我一猜,你就忘记了。今天是清明节。”
“没有啊,我知道今天是清明节。”
“看来你是真的忘记了。”妈妈一边说着,一边做个动作。
“啊,我忘记了,斗鸡蛋,斗鸡蛋!”我兴奋地叫了起来。
太久没有在清明节放假时间回家了,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都忘记了。我连忙打开门,果然,门旁插着碧绿的柳枝。
清明时节,柳树已经发芽,给春天带来勃勃生机。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每每清明,祭祀英烈,先人是必做的活动之一。依稀记得,在老家屋后的山上,有两个荒凉的坟冢,那是为了解放家乡而牺牲的英烈。每年清明节,家乡人都会到此处祭英烈,学校也会开展相关活动。
更让孩子们期待的大概是碰鸡蛋了。每到清明的早晨,家里人总要把平日里不舍得吃积攒的鸡蛋、鸭蛋、鹅蛋煮上一些,每个孩子分三五个。孩子们把分得的蛋揣在衣袋里——蛋还热的,隔着衣服烫皮肉,带到学校里,开始玩斗鸡蛋(即墨老家叫“撞鸡蛋”)的游戏。和小朋友一起碰,看看谁是鸡蛋王。
可莫轻看这一小游戏,它非是一时一地穷壤僻野里的节俗。溯流探源,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可溯及六朝时代。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唐代诗人元稹在诗歌《寒食夜》中也载录了这一民俗事象:“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小游戏有大来历。
原来如此。
家里人陆续起床,鸡蛋已经准备完毕。每个人挑出自己认为最结实的鸡蛋,开始斗鸡蛋喽!你瞧,小妹那认真的样子,一手握着鸡蛋,一边恶狠狠地说:“我的鸡蛋最厉害!”老爸也加入了斗蛋环节,对着小妹的鸡蛋“嘭”来了一下,“哈哈,老爸的鸡蛋破了。”挑鸡蛋也是个技术活呢!颜色一定是亮亮的,带有生命的力量那种;有一头必须是尖一点的,否则容易破。我看着挑选好的鸡蛋,胸有成竹地和小妹的鸡蛋一碰,只听“咔咔”一声,小妹的鸡蛋破了。她不甘心,又找来一个,结果还是惨败。接着我的鸡蛋一路过关斩将,一连碰了好几个……每个人都好像回到了童年时代,都沉浸在欢乐的斗鸡蛋中……
我仔细查了查斗鸡蛋的寓意,原来,斗鸡蛋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春季里万物化育,是生命的季节,诸多民俗事象都在深层的生命意蕴上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