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看到Alain deBotton的《身份的焦虑》的简介,特别感兴趣,实在等不及看完书先写;但之后必须花一些时间看完书,再认真的写一篇读后感吧。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写道:
“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摘自:《身份的焦虑》 — 〔英〕阿兰·德波顿
人是社会动物,生存于世界,都需要一些强链接弱链接,需要关注和爱。如若在社会之中行走,如入无人之境,被忽视被无视的感觉,怕是要备受折磨的。
举一个小例子,记得之前有个朋友,和我提起过一些小小的焦虑,她觉得有些朋友并不喜欢她,我问为什么呢?她说,因为每次发朋友圈,他们从不曾点赞,而她是一个爱给朋友们点赞和回复的人,但是也同样收不到他们的回复。她是一个喜欢受到朋友关注和喜爱的姑娘,很好理解,当时我和她说,人的精力其实很有限,很多人并不在朋友圈上花很多时间,你的朋友圈发的时间点估计朋友们并不曾看见,其实朋友之间恢复线下联系也是很好的,友情也不是靠点赞和评论联系的,不必在意这些。聊完后,她似乎心里放松了一些。也有一个老友曾经说,现在她不看朋友圈了,耗费太多时间精力,但会偶尔点开老朋友们的朋友圈来看看他们最近的状况。嗯,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当然能收到朋友的关注也是心中很温暖的事情,但是个人观点不一样,舒服的相处才是最重要的,线下多交流才是更有质量的交往。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这也是人类很正常的反馈之一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鉴定自我价值体系,当你很明白自己的价值核心以后,便不会轻易被人们对你的反馈所打扰。需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的弱点,人无完人,并没有人是十全十美,但是你可以做出一些行动变得更好一些,如此,便可以破解一些“鄙视链”, 人是站在时间链条上的动物而已。
可是,隐约我也察觉了一些东西,大概人和人之间是有不同圈子的吧,人为的划分了圈子与层次,觉得你不是我这个圈子的,既没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又没有利益的挂钩,便不必密切来往。其实现在流行的“鄙视链”无非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之前朋友圈有一款爆款软文,写芮成钢,提起芮成钢周旋于各种名流之间,沾沾自喜于自己结识了那么多名人,以为自己与他们是同个圈子的,可是一旦出事,所谓圈子老友并没有一人出声为他说话;人们没有把他并入到自己的圈子,无足轻重。圈子其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连“势力”一词便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一直以来是崇尚贵族阶层的,所以现在的中国现状并不是孤单的,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
1892年的《笨拙》周刊上刊登了一幅幽默漫画,时间是一个春天的上午,地点是海德公园,有两家人正在公园漫步。漫画上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看,斯派塞·威尔科克斯一家走过来了!”一个女儿对着妈妈喊道,“有人告诉我,他们很想和我们攀上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和他们打声招呼?”“傻丫头,那怎么成?”妈妈回答说,“他们这么想结识我们,这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我们的人,才值得我们去结交!
其实更怀疑,这也是人性之一,优胜劣汰,人们心里存在着恐惧和焦虑,喜欢强者,喜欢和自己同个阶层或者更高阶层的人们去交往。而因为评价成功的价值体系越来越单一,最近的成功学鸡汤文销售市场也是很火爆的。最近国内很流行的话题便是,月入三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夏令营,中国社会上升的流通渠道就要关闭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看到了各种产业各种行业的焦虑;涉及方方面面,教育,保险,医疗,养老,各种类型爆款层出不穷,不能否认爆款文还是能够揭示一些问题和症结的,但是营造出整体社会的焦虑真的好吗?认认真真在自己岗位上的人们有错吗,人人都要追求一个亿的小目标吗,当然资本主义大概是最讨厌无欲无求的思想的,大家都无欲无求,那么各种产品怎么卖出去呢,谁来为3万5万的出国夏令营买单呢?
“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获得的爱转而取决于我们的成就:我们得彬彬有礼,在学校必须成绩优异,而后又须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声望。这些努力也许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但其动机和渴望其实相当平实,无非就是试图找回那种我们儿时曾有过的充分的、无条件的宠爱。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努力争取的那些辉煌的成就,同儿时睁大无邪双眼,胖乎乎地坐在厨房地板上努力拼搭积木的行为并无二致。”
这个动机,我是十万个认可的。比如,我一直想做一个让父亲骄傲的女儿,想替他分担重担,所以我会出国也可以忍受国外的孤单。但还是缺乏了一种原动力,适当的虚荣心是上进的动力。母亲曾说,觉得我比别人少了一些虚荣心。其实内心想说,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有什么用呢?首先,我并不认可他们的价值体系,评价系统;所以并不需要他们认可啊。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的认可,只有自己对自己是最严苛的;费那么多气力去遵循别人的价值体系只是想让人家说你一声好,是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他们的观念或许是正确的,省力的,也不否认或许是自己年少轻狂,但是有些坑还是自己跳过会比较清楚。在托斯卡纳遇见一个的士司机,他说起自己的工作状态,旅游旺季便是在家乡运营的士小公司,淡季便是在越南当外教教书,因为他很爱越南,觉得在那里教书是一件很快乐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很享受这样的工作状态。同时他的家庭和生活的环境也是很支持这样的工作生活态度的,他活的很自然,并不纠结。
很赞赏他的工作方式,为什么不可以呢,既然能够养活自己和家庭,更能享受异国的生活。 我想随着时间进程,虽然名利场会一直是主流价值观之一,毕竟官本位金本位思想在国内已经几千年历史了,很难转变,但是人们的思想会越来越开阔,乐于接受不同的生活理想,价值理念,那么社会是不是也会很有趣一点。
(Tips)其实关于身份的焦虑这一书,有太多想法可以写,时间关系,草草结束,等看完书后,再好好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