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总觉得生活的环境太嘈杂。这自然跟我还在学校里待着有关,可仔细想想,我的这种嘈杂感受也不尽然是物理的,大概很多程度上也与观念的混杂相关。
我一直特别小心地对待群体描述之类的问题,尤其怕标签化掩盖甚至伤害个体。因此一想到,“我们现在的人”这类词就有些畏惧,怕自己大不敬地侮辱了谁。可我的这种畏惧心理并不被承认,因为语言的目的就是描述,既然是“群体”自然要说群体的事情,哪有不能描述的道理。我也只好跟着了。有人说我们这是个群体常识极度混杂的时代。我完全同意。很多的社会问题总是牵涉到常识,换个词是个体的底线标准。扶不扶?能不能删帖?能不能虐童?这些热门的话题隐藏着的是底线的不齐。或许这些还大了点,离我们还有些远,还是有点社会问题的味道,那小到个人,该不该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到哪种程度就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矛盾斗争。
今天有个同学跟我说,她交朋友都是为了有用,只有那些还有可能相处的才会联系,像那些通识课上一起做个展示就结束的关系,她都不希望跟他们有这种相处的可能。又是个问题,与人相处的目的,什么是有用。
尽管我确定无疑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标准的混杂,可是仔细想想底线的问题又总有些怀疑。人的差异本是常态,那在描述一个社会常识的差异时,该如何划分又用什么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