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知行合一,但又担心写不好,这是一种知难不行的情况,于是尝试重新思考了知行合一,发现了一些可以写的切入点。
知行合一的观点,是明朝王阳明提出的,在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下,王阳明更多的是在研究道德的知行合一,而发展到今天了,我们往往把它当成了科学实践理论——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熊逸对知行合一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我在看了他的书后,结合自己的践行过程,有了一些体悟,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坊间常说,知易行难,但我却觉得有些“知”并不易,而有些“行”也并不难。
分开来看“知”和“行”,并没有什么意义,知行本就是一体的,只不过我们误以为知和行可以分开,却没有注意到,有时以为正确的行很可能是错误的知造成的,或者以为是正确的知,结果却是错误的行造成的幻觉。
1
我们过于强调知或强调行,都容易刻意割裂另一个。比如,想着第二天要早起,但是,到第二天并没有早起。这个例子中,我们以为知是——要早起,早起对身体好,行是——到时间就起床。没做到就是知易行难。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觉得不是。起床难这个行,是因为你的知根本就没有认同早起,还是停留在不行上,所以才会出现行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你会说行难吗?一定是说知行合一了。
如果将知换成明天必须早起,不然就会失去100万,行肯定就能马上做到,所以,刻意的去看知和行,并没有意义,行应该是知的连贯动作,不行通常都是因为不知或假知。
再来说知难行易,比如,有一种人,不知也是可以行的,刻意弱化知的作用,别人告诉他你要怎么做,他们就去做,他们以为自己没有知,只是在行,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人是通过大脑做出行为指令的,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了,所谓的行而不知是不存在的,这时的行也是因为有了知才有了行的,只不过这个知不是自发产生的知,而是外界高速你的大脑,大脑直接执行的行而已。
所以,知和行本就是统一在一起的,不能刻意分开,什么今天知了,以后再用行去合一,或者今天行了,以后再用知去合一,本就是不存在的,当你真的去行的时候,其实你的知也是变成了新的知了,这时的知就是行,当你真的知了,其实你就会去行,两者只是一个动作。
2
知易行难,对它的误解就在于,夸大了知的作用,弱了行的效果。比如,都知道持续写作可以帮助思考,但是就是有人不会去做,为什么?是因为写作很难?还是因为思考很难?还是因为短期看不到效果?
其实都不是,根本原因,是在知上就没有觉得写作能够帮助思考,所以,才不会写作。我们误以为知很容易,行很难,换句话说,应该是认知就是错误的,根本就谈不上行动了。
所谓的知道道理也过不好一生,根本就是认知上觉得道理并不能帮助我们过好一生,所以才不会去行动践行道理,只是以为懂了道理,其实认知系统根本不接受,不认同。
再来说说,知难行易,之所以会觉得行易,就是这类人会认为凡事只要去做了,就行了,不用去关心知,这也是一个误区,但是这类人比知易行难的人好一些,为什么好一些?通过行,会反向强迫去知,只不过在初期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行是知的连贯动作罢了。
为什么别人让他们做?,们会做呢?就是他们的知其实是认为,成功的人,或者朋友家人说的话都是对的,这就是他们的知,所以,只要别人让他们做,他们就会去做,看到了吧,其实也是知了再行的,只不过这样的知算不上好的知,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行的根本原因。
知难行易,就在于过于强调行的作用,而不是行检验知,知滋养行,没有这层思考,就会认为知和行是割裂的,只要行就行,但是却被行反向塑造。
事实上,不知不行才是大多数时候存在的情况,也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状态,我们之所以不行,就是因为没有遇见真正的知,我们也没有去打磨大脑认识真正的知,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知易行易,知难行难,不是知道容易行就容易,而是没有真正的知道为什么行的原因,误以为知道了而不行,误以为行了不必知道。
用现在白话来说,知易行难,就是不要变成理论家,看上去很博学,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使用过,这样的知是假知,经不起考验。
也不要变成狭义的实用主义,不反思认知,不反思方法是否有问题,一味的行,以为行就是知了。
3
知行本就合一,不可割裂来看。重点在于打磨认知,培养真知真行,分开看往往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变成了不知不行,或者过于强调知,或者过于强调行,最后,都不是真正的知。
知易要行,知难更要行,换句话说,认知升级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只有我们找寻到了真正正确的认知,才会自然而然的行。
过去没有批判性思考工具,现在有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利器来帮助我们成长呢,非要去纠结什么知行合一,纠结到最后变成了找借口。
找借口不是我们的刚需,我们要避开这样的误区,也许先贤的话能够触发我们的思考,其实这样,就够了,我们可以重新理解知行合一,也要理解知行合一,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以后遇见知就去行,行了还要拷问知,如此反复,你一定会收获很多惊喜的。
持续践行
今天说的知,主要是说的一个人的认知系统,行只不过是认知系统的后续操作罢了,培养正确的认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带来一些列的行,行并不单单指身体的运动才叫行,发现新视角,发现新方法,调整心态等等思维上的行也是行。
先贤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哪些是我们真正知道的要做的,哪些使我们不知道没有做的,而不是以为知道了不去做,或者做了以为知道,这才是真知,才有可能真行。
最后以一首王阳明的《泛海》结束,以此共勉。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阅读原文:原文地址点这里
持续践行,从每天完成一件事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在公众号「说言风语」首发
本文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本文所有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