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只是一种单纯的记录,没有任何功利心和分别心,只是想看看教育的美好生发的可为空间。阅读之前,我有三点提示:
——如果有你家的孩子,无论写了啥,请先接纳,且只能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些事,请不要上纲上线,当然,如果你开始了反思与改进,那就最好了。否则,孩子会关闭这条分享的通道,当然,如果已经给了孩子一些能说心里话的通道,当然,如果你已经给了,也就不怕再多一条通道。
——如果没有你家的孩子的分享上榜,也不要焦虑。种子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里才开始发芽,请先看看气候和土壤等条件是否合适,而不是去怪罪于种子。因为我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他生命成长的密码。当然,还有一些私密的分享,不能公开。
——警醒:不要拔苗助长。顺其自然,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孩子就应该是孩子的样子,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但愿上面三条是我多虑了。
【正文】
还是决定要用分享本,虽然他们可能还不知分享的深意。
分享是相互的,我先做起来,示范一小点,再用他人的分享带动,让他们随时都“有话要说”,也就是在培养随时随地都在思考的习惯。
当我打开他们文字夹带拼音的分享时,我才知道,我需要换一种分享的话术了,因为我们要彼此看明白,才是分享的真正开始。
01
打开第一本,是川的,他直接称呼我为“欧”,这可太亲切了,像老朋友般话家常。
欧:我过生日的生日礼物,我想要一款宝可梦桌游,我妈妈差点同意了!
我被这条分享里传递出来的“喜悦”感染,虽然愿望未达成。关键是后面还有一个表情,是表示偷笑吗?
还跟了一条:欧:我会平方数和平方根哟!这次我看懂了一个比耶的手势。我回复他——厉害了!
这样的分享,有孩子的童真,也有时代的意蕴。
02
这位孩子的称呼是:亲爱的欧老师。我想,这是大部分孩子天然带有的一种亲近感和开放感,我喜欢这样的称呼。
我回复她:我最喜欢蓝色,因为蓝色显得宁静。也追问她:你为什么喜欢黄色呢?
我希望在一个结论的话语后面有一个简短的原因。
03
我先是被画面吸引:大大的脑袋,然后一个“?”的标记。
她问我:欧老师,您可以给我说说写作文的秘诀吗?
我回复她:写作文的秘诀就是一个字——写。写就对了。
也许,这个回答有些深奥,但越简单就越可行。
04
孩子们会关心:欧老师,你数学有多厉害?后面还附了一个龇牙的表情。
我回复说:我的数学,一般般,但我的学生比我厉害哦。
主打一个谦虚,也希望为他们加油。
05
看孩子们的认知:语文老师才写作文,数学老师写什么作文呢?这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怎么你就不同了呢?
这个话题颇有热度。今天有学生问我语文问题,我回答了一次。有同学问:“老师,你为什么不批改语文作业呢?”有学生说:“欧老师会改语文作业吗?”还是有知晓的人说:“欧老师肯定会改啊,只是她改了语文老师怎么办?”
职业是分工,但我们也可以合作。
06
看,这个孩子说:欧老师每天要批改那么多作业好辛苦!接着问:敢不敢和唐老师(一年级数学老师)比赛数学?还给出了她的回答:我觉得欧老师敢,因为你教了30年书,好厉害。
给两位数学老师摆擂台。孩子们的比较意识(竞争意识),无处不在。
我回复:我敢,但唐老师很厉害呢!
无论何时,都需要赞扬“对手”,这是必须向孩子传递的观点。
07
小脑袋里的问题:您是怎么当上数学老师的啊?还有您是怎么这么瘦的,您还说您要(减)肥?
对于第二问,估计这孩子给我找的参照物不一样,不过我看着挺享受的。
我们是刚认识,所以孩子们会对我有很多的问题。他们还会问:你为什么要写作文?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你的牙膏是什么颜色?你喜欢我吗?……也会写:我要当好小助手,我要当数学家等话题。还有一个女孩子用“拼音+汉字+英语”的方式给我表白了满满一页,能感觉到她是一气呵成的。
那些暂时没有分享的孩子,我也写出了我的问题,或者鼓励。
我需要和每一个这样活泼泼的生命去发生深度链接,找到和他们交流的正确+开心的方式。
这些分享,和九月高远的天空,让我的心澄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