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应该都听说了《二十二》这部纪录片,也开始了解被称为“慰安妇”的那些老人们。看过或者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为老人们的遭遇难过,人们开始关心那些奶奶们,也有人痛骂日本人甚至指责身边不同情老人们的人。《二十二》作为一个纪录片票房过亿说明它真的火了,被称为“慰安妇”的老人们也真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人们的谈资,我相信那些老人们生活会比之前好一点。但这些关注来的是不是晚了一点?
不管看没看过《二十二》的人应该都已经知道二十二代表至2014年尚且活着的老人数量,也知道到现在为止老人们只剩下八位。所以我们对他们的关注来的是不是晚了一点?
片中说“慰安妇”是日本人的叫法,对老人们的正确称呼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我们应该铭记。
如果不是《二十二》的突然火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对于“慰安妇”的理解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词语罢了。其实这都是常态,没有哪件事是不会消失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只是工具,当某天你用的着了它才会出现。说真的,她们过不了多久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最后一位老人去世,他们就真的成了一个词语。
导演拍这部电影是为了留住她们存在过的景象。有人说这是在消费苦难,把老人们的伤痕显露给别人。其实可以想象老人们再次回想以前的场景会是多么难过,没人愿意揭开老人的伤疤,但是我不觉得这是在消费苦难,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好在片子拍的很平静,非常平静,基本上都是老人生活的日常。没有配乐没有旁白,只有老人平淡的讲述,片子本身并不煽情,话题的沉重感也没有体现出来,就是平常与平静。
像很多影评说的那样,我看的那一场所有人(大概二十人)都是等到了片尾字幕结束了才走,而且没有一个人说话,片子不感动但我们真的被感动了。
导演说影片所得全部捐给老人们,我不知道她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好,我希望可以。
我不是说这部电影一定要去看,而是希望我们都能记住历史,了解历史,当以后某天我们想到“慰安妇”这个词能够记得这几个字承载了多少痛苦。片子里有一段,一位女士来到以前常来的已经去世的老人的家,老人的后辈说别人送来的东西老人都没有动,后辈对老人说“很多人都关心你”,那位女士接过话头苦笑着说“也没有多少人…”日本人对老一辈们的伤害我们没有体会,我们有理由恨他们,但我们没有资格原谅他们,我们都没有资格。我们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记住伤痛。
导演还有一部四十分钟的短片《三十二》,网上很容易就能搜到。
“没想到日本人老了,连胡子也没了。”
王玉开(1920~2013)93岁 海南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我还没有活够,这个世界红红火火。我要留下命来看。”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韦绍兰(1920~)97岁 广西
“这一生过后,再也不想投胎了。”
毛银梅(1922~2017.1)95岁 湖北
“我养过很多野猫,五条狗。”
林爱兰(1925~2015.12)90岁 海南
“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日子该怎么过怎么过。”
李爱连(1928~)90岁 山西
“被糟蹋过的女人,没有大户人家瞧得起。”
“喜欢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让暖暖的阳光照到脸上。”
王志凤(1928~)89岁 海南
“五官端正,鼻梁挺直,可以看出年轻时很美。”
“但深陷的眼窝里,目光疲倦,已有老年痴呆的症状。”
何玉珍(1921~2014.11)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