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早晨,突然思考了一个问题:12年的教研员生涯,留给我什么?
教研活动怎么开展?不对!因为在我看来,教研活动始终是没有上限的,从成人学习的角度出发,唯有让老师能内化然后转化的教研活动才是最好的,往往这条路是没有上限的。回想自己的化学教师队伍,应该有底气的说,我们做的还可以,尤其是在没有担任校长之前。那答案就出来了,12年的教研员生涯, 留给我的是:我更清楚教师成长的规律。
“成长”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你从事哪一项工作,都应该是永恒的话题。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认同的成长。
第一是“每个人都在成长”。这句话可能部分同志不会赞同更不会支持。百度百科释义:成长,一般指长大、长成成人,也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一个变化过程。其实任何人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这个与你的身份、你所处的状态没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在成长,这是真理,但是我们缺乏对成长的感知。所以,我认同一句话“要让成长看得见”,每一位老师和每所学校的办学者都都应该多去观察你的学生和老师,应该通过你看到的现象来判定学生和老师的成长,因为每一个都值得遵照。
第二是“成长不一定要快”。这个观点估计又有同志不会支持,在教育部门也好,其他部门也好,大家希望看到的就是快速成长,我们一般用“拔节”来形容,所以在教育的专著、文章中充斥着“听见拔节的声音”等激励人心的标题。但是实际上,拔节类的植物在植物世界中占据的比例甚少,我觉得在人的世界里,这个比例也应该不会很高。我遇到一个老师,学校安排这位老师参加省级的说课比赛,但是第二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压力巨大,本身不爱言谈的他,更加的话少,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说课、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怎样才是好,拼命的学习,也苦于门道。后来学校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写好稿子,让这位老师去“演”,演出非常精彩,他也获得了颇多赞誉。但是之后呢?该没有改变的都没有变,课堂依旧、习惯依旧,只是他的头顶多了一个光环而已。揠苗助长就是违背了植物发展的规律,这是几百年以前就懂的道理,在现如今也应该要遵守。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拔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耐心的等待,静待花开。
第三,“成长一定有规律”。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打雷以后的禾苗不需要施加氮肥,因为“雷雨发庄家”。谚语非常通俗,其实这就是规律。人的成长也有规律,所以我们要遵照这些规律,为何化学学科在九年级才开设、物理要八年级才开设,这都是人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对于教师而言,我觉得这种规律是,提升情感、丰实学识、强化能力。情感是我们成长的基础,任何成长的快的人,都应该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着热爱的人,在教育行业,这就是教育情怀和对学生的爱。
可能你感觉到,我没有写完。我确实没有写完,我是故意的,因为写文章也是成长,说不定下次我会补充完成,那说明我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