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年前,地球上存在着两种生物,一种体型巨大,占据食物链的顶端,一种身体微小,在黑暗的角落里爬蹉。现在,恐龙早已灭绝,人类称霸,蟑螂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力在全球各个角落里依然疯狂繁衍。在电影导演当中,王晶就像是这种强大又可怕的生物。
《追龙》一出,口碑和票房都有了好的反响。更让人注意的还有王晶这个名字。这次,王晶的名字在他的这部电影中成了一个加分项。《追龙》从电影的概念设定上,叙事角度上,演员选择上,以及摄影,场景等各方面的完成上都让人仿佛回到了港片的巅峰时期。当然,电影可能还达不到高端观影者的满意,但至少,它在最合适的时候对往日香港经典的一种类型片做了一次时隔久远的回应与延续。
其实在此之前,也许12年的《大上海》透露着导演相似的心思,可惜的是,港味混搭大陆的风格很难讨好观众和影评人们。这次王晶明智的选择是,电影的主演几乎都是香港演员,成片是较为纯粹的港片。但这也有可能是题材上的凑巧,毕竟上海在内地,九龙城寨在香港。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内地的观众们好像对看似势衰的港片有着自己的坚持,我们推崇纯粹的港味,不太喜欢港片向内地市场妥协,不喜欢港片以求全的姿态讨好我们自己。从另一种方面看,当年港片那种内地观众触及不到的娱乐性作为我们最珍稀的精神享受之一成为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执念,这种执念代表着一种情怀,这种情怀蕴藏这两岸当时经济、娱乐上发展水平的差距。
在商业片的道路上,港片早已走过了一轮。现在大陆市场突飞猛进地崛起,不少成功的商业片其实还是港片的一种借体还魂。16年贺岁档票房前三的电影是《美人鱼》,《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17年贺岁档票房前三的电影是《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内地风格的《大闹天竺》与《功夫瑜伽》之间相差有十亿票房。所以啊,港片并没有落寞,它或许借助着更大的市场成为了另一种姿态变得更强大了,我们不再作为隔岸的旁观者,而是作为观众,作为参与者在这次变化之中影响着电影的走向。结合现状,两岸的经济、娱乐上的发展水平已不能同日而语。现在看来,内地的市场环境甚至比当年港片市场更加浮躁。创作环境浮躁,观众们也浮躁,两者好像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当然,香港电影市场火爆的时候也会有大量制作粗糙的电影出现,但不同的是,现在内地的我们深陷在自己的市场旋涡之中,被各种娱乐信息刺激,渐渐变得麻木。就像一个孩子得到了一直期待着的玩具,得到了更多更好的玩具,一旦到手,那种具有初始性的娱乐便消失了,目光转移到了更好的玩具。玩具还是那个玩具,电影还是电影,我们却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所以,既然失去了比较的客观环境,我们又何必在看《追龙》的时候去神化《坡豪》呢。巨变之下,王晶还能是那个王晶,这就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