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59子张第十九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戊子日,六月初二,2016年7月5日星期二。
一,三个佚事:
1,春秋时期,有四位叫做公孙朝的人,分别在鲁国、楚国、郑国和卫国,所以特别注明"卫公孙朝"。
2,公孙这个姓很牛,根据《姓名篇》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这个姓,天生贴着名牌标签,牛在一目了然。
3,仲尼,是指孔子。尼,是孔子去世之后获得的谥号。孔子去世,鲁哀公哀悼孔子,称孔子为尼父。尼,本来是孔子的字,古人有将一个人的字作为谥号的礼法。
二,这位公孙朝了不起,是位识货人,他见孔子的学问博大,心中好奇,就问子贡:"仲尼的学问从哪儿学来的呢?"
子贡告诉他说,道传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时代,已备见于礼乐文章之中,虽然距今久远,但是并没有失传,广散于人间。贤能的人识见宏远,就能记取那纲领之大;不贤的人识见浅近,也能记取那节目之小,虽然贤德有差异,但是不管识大识小,都有文武之道在其中。可以说,文武之道无所不在,而且就在身边,端看你有心无心,肯学不学,会学不会。孔子随处访求,遇到贤者就从他那儿学其大;孔子遇到不贤者就从他那儿学其小。孔子无往而非学,也就无往而非师了,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孔子所学者大,怎么会像常人那样学有定在,师有常主呢?
二,不是说人师难求吗?怎么又说不需要常师呢?
人师难求和学无常师看似矛盾,实则无违。
人师是带领一个人的精神站立起来的超级老师,如师父于我就是这样的恩师。前期带领接引,引进学问的殿堂,由一个门外汉到一个求学子。经师做不到这一点。不仅做不到,往往还起反作用,让一颗求知的心冷却绝望失去热情。我的求学之路上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这个体会如此真切,以至于初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语,脑袋"轰"得一声炸响,立时心领神会,这是因为之前迷失在现实的困惑中,痛苦沉浮受尽其苦倍感迷茫。这一语惊醒梦中人。人师就是这样珍贵。这是了不起的功德。
运气和缘份都具有偶然性,也具有限制性,因此境遇都属特殊性。对我而言,人师可遇不可求,且非要有不可。未遇是遗憾,而且是终极遗憾;得遇是大幸,而且是终极大幸。
最初,我也游在梦中,迷迷糊糊,以为不过是业余学习,只是呢,学的内容特别一点、自己感兴趣一点,如此而已。直到这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才端容肃思,滤去轻狂,紧紧跟随着师父的思想探索,探索我未曾思考过的世界。这一端正可不得了,这才发现世界竟然是这样的广博!所以,人师不是教你具体知识的人,不是教你一手绝活,传你一个秘籍⋯人师也教具体知识,也教绝活,也教秘籍,但不只在术的层面上打转转,他能超拔你的精神!一旦踏入这样一个世界,自己就能变成宇宙的发动机,仿佛一个不断生长不断吸收不断扬弃不断惊叹又不断否决再不断扩展的世界。这时候的你,定将那六根开放,无限地敏感无限地冲动无限地捕捉又无限地越升,常常会有会心的笑,惊叹的笑,默契的笑,内心时常划过一声长啸,有如宇宙洪荒开天辟地的那里传来的一般。请问,人师之功,能缺位吗?同时,人师之功,需要喂饭一样吗?所以,人师难求不可视同经师,学无常师更体人师之亲!
有人把师父理解成超级营养大餐,要从中吃出超级知识出来,这是把师父理解成经师了;有人把师父理解成航海的灯塔,在生命的旅程中时时照见内心的使命。前者贪欲而已,走不远;后者求道之志,有希望。
三,孔子:学习的学习法。
1,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能沛然若决江河,为什么?
2,颜子为何能闻一知十,而子贡为何立减80%,只能做到闻一知二,差别在哪儿呢?
3,孔子学于众人,为什么益见其仁,益明其道?
师父常说,想赚快钱变超人的,进错门儿了,胡同口炒菜师傅来钱快,应该找他学炒菜,进我的门儿,要知大用二字。
开始真不懂何谓大用?随着学习的深入,常常回想师父的话,慢慢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一天,明白了一点儿。多明白一层,则读不懂的书哗啦啦消融一片。这个体会令我感到意外,不过是想明白一点儿思想,竟然有这样的效果?由做人二字入手,再到学养,修养,胸襟,求道之心,每领会一层,则消解一大片问题,说实话,真的痛快极了!
人师难求不可视同经师,学无常师更体人师之亲!
感恩师遇!感谢师父!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