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对伪心理学说不》。看书名,以为是揭穿生活中的一些为心理学,看了之后,感觉更多的阐述心理学乃至科学中的一些研究探索方法。对于心理认知,辨别网络上充斥的博眼球的报道还是很有益处的。
可证伪性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与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梦做出解释,但是却无法给出预测性结果,也就是无从证伪,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是无用的。
可证伪性也正是科学理论的真正含义,能够解释观测事实并预测未来。
操作主义与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类似望文生义,抠术语的字面含义。操作主义,可以多实验进行多样性操作,丰富和完善理论。
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无论疗效是否有效,人们倾向于认为某种疗效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这种倾向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也给了江湖郎中招摇过市的空间。
鲜活性效应
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因此,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的信息。对可获得性造成强烈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鲜活性。
看过之后,感觉能够很好的解释,别人范的错才是误,自己犯了错不是错。
解释偶然性:错觉相关和控制相关
人们又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称为错觉相关。当人们相信两类事件在通常情况下应该一起发生时,就会认为自己频繁地看到了同时发生的现象,甚至当这两类事件的同时出现是随机的,并不比任何其他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频率更高时也是如此。总之,及时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所期望的联系。他们在原本没有规律的地方看到了规律。
许多有控制的研究都证明,当人们头脑中已经预设了两个变量相关关联的想法时,他们甚至能够在两个变量根本毫无关系的数据中发现联系。
“我们不得不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期望以获得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在大多数的一般情境中,这种对于知识背景和记忆的运用让我们正确的阐释一些主张,并对此提供必要的推论。但这一强有力的机制在原本没有承载任何信息的情境中偏离正轨。有些原本是能够轻而易举就识别出来的随机性噪声,我们却不懈地要从中寻找意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