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的时候,每星期一都要去操场上集合,举行升旗仪式。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最奇葩的就是每次到最后,台上就会有一位学霸,带着我们去去读誓词。其他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最后一句:追求卓越。
对,就是追求卓越。
这句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青年,奋力的去拼搏。处在底层的想方设法摆脱阶级的束缚,进入到精英阶层;职场新人拼命工作,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想马云那些创造去伟大的事业。那些人的眼里只有一点,就是追求卓越。
著名商业评论家吴伯凡老师说:“最近在和一些年轻人交流的时候,会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与其他同龄人竞争的时候,如何才能胜出,如何出类拔萃,如何达到卓越?果在10年前,关于这个问题我可能会侃侃而谈。但是现在,我面对这个问题时,心情很复杂,甚至觉得追求卓越这个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
吴伯凡老师还说:“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陈词滥调之一。听到追求卓越之类的话,看到一堆堆意淫“成功”的写手们写就的“成功学”,就会想起《魔鬼词典》里对“陈词滥调”的定义:陈词滥调是快餐读物特有的一种“荣耀”,是在一大堆烟雾弥漫的词语中呼呼大睡的思想,是一个笨蛋对一百万个傻瓜说出的真理,是死去的真理的活僵尸,是思想的海滩上已经被晒干的海蜇皮。“追求卓越”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陈词滥调之一。”
关于“卓越”和“成功”的种种话语,已经成了深陷平庸且不甘平庸、同时又不肯付出坚实的努力,一心期待有速效妙招的人们的廉价兴奋剂。这类兴奋剂似乎在我们年轻中造就了一种共识:要想“成就卓越”,就得“不走寻常路”。
真有心摆脱平庸,还得从扔掉、戒掉这些廉价兴奋剂开始。《少有人走的路》可算是一副解药或戒毒药。作者所说的这条路之所以少有人走,不是因为它是不寻常的路,恰恰是因为它太寻常、太不是捷径、太不卓越,因而令大量盼望成功、追求卓越的人不屑一顾了。
“吸引”要比“追求”更靠谱
卓越并不是追求得来的,真正的卓越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气质。这就好比在谈恋爱的时候,追求一个人和用自身的气质去吸引一个人,得到的可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而且随着阅历的增长,会越来越觉得“吸引”要比“追求”更靠谱。
虽然现在很多世面上流行的“鸡汤”都在谈:年轻人之所以不够卓越,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能“卓越”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缺乏勇气,反而是由于过度的自信而产生了一种“自大狂”的病态心理,才导致他们不能吸引卓越。
“自大狂”所导致的不自律
比如说一个孩子,当他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之前的偶像——父母是不完美的,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对比父母,他会把自己的某些优势无节制放大,产生一种“自大狂”的心理。
当年轻人抱持着这种“自大狂”心理走上社会的时候,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卓越的,未来是辉煌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当他们遭受到现实沉重的打击时,会形成一种天然的心理防御机制:我很优秀,但现实的我又如此的不堪,那一定是现实的问题。这种“自大狂”的人格折磨着这些年轻人,产生了两种心理疾病: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
神经官能症的特点是把全部的问题归结于自身,而人格失调又会把问题推给环境。比如说:我之所以不卓越,是因为我出身太卑微,但是我出身太卑微的原因又是我的父母导致的。
这两种心理疾病看似矛盾,实则合一。在这两种心理交织下,最终往往会形成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态,觉得周围的人狗眼看人低,完全丧失掉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些年轻人会用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他和世界产生巨大冲突的原因,这就导致他们不会去管理自己、纠正自己、磨练自己,陷入一种不自律的状态之中。
如何摆脱这种不自律的状态?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指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帮助年轻人摆脱这种状态,即: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一、推迟满足感。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试验:老师给每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子一个棉花糖然后离开,临走的时候告诉他们:“你可以马上吃,但如果等我回来再吃,就可以得到双份的棉花糖。”试验的结果是:当老师回来的时候发现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没吃掉他们的棉花糖。后来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没吃掉棉花糖的几个孩子事业都比较成功,这表明推迟满足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二、承担责任。在《简·爱》中简·爱的老师对简·爱说:“责任就是你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这听起来似乎没有一点点出类拔萃的意味,但是如果你不能承担责任,就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很难出类拔萃。
三、尊重事实。比尔盖茨给青年人的十个忠告里说:“世界根本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的成就。”因为自尊不是一个稀缺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而且越失败的人自尊心可能越强。但是尊重事实是很少人能做到的,才是真正稀缺的。
四、保持平衡。很多年轻人会理所当然的把自己的追求当作生活的全部。比如说一个追求艺术的人,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觉得生活都应该是艺术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不那么艺术的事情,这就要求你必须要保持一种生活上的平衡,才能去追求艺术,不至于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被生活所累。
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契诃夫说:“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就必须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和平常人没什么不同,甚至某些地方不如平常人,只有三流作家才会觉得自己是高于其他人的。”改变三流作家这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心态,才有可能真正变得卓越。
卓越是通过一点一点看似很平淡实则很艰难的行为累积起来的,与其一味的追求卓越,不如去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之所以走的人少,不是因为隐秘,而是因为它与那些“金光大道”相比,实在是太平淡无奇了。但这条看上去“不像”通向卓越的路,恰恰可能是让你与众不同的路。
参考资料:《少有人走的路》,吴伯凡老师的《伯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