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你生活的质量
《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源
大年三十在出城和回家的车上,看完了奚恺源的《别做正常的傻瓜》,第一次在心理学课本之外,接触到了“行为决策学”。
行为决策学在21世纪以来广泛受到关注,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行为决策学的创始人,美国普林斯读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教授。
《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案例偏多,将人们投资购买经营等方面的决策,从普通的生活琐事小决策,来告诉你你在做决策时可能出现的思维漏洞。
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变成一个理性的人,能够理智决策。
1.理性认识你的心理账户
1w元的股票,亏损了一半,只剩下5000元,你正在观望。
如果此时你的妻子不小心抛售了它,你还会不会继续以同样价格买回来吗?
大多数“正常傻瓜”会选择“不买回来”。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天意,是意外让他失去那些已经在账面亏损的钱。
而实际上,一只股票抛不抛售,取决于它前景如何,你是否急需用钱,以及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投资。
但由于,在你的心理账户中,抛售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后是实际亏损。在抛售之后,这笔损失从账面亏损的心理账户,流入了实际亏损的心理账户。后者的损失比前者更让人痛苦,实际亏损的心理账户,就会因为感受到真实的痛苦而关闭。
最终资金无法从是实际亏损的账户流入账面亏损的账户中。导致无法进行理智投资。
同理,有人在去看演唱会的路上,如果丢了票,他会选择不看演出,打道回府,而如果丢了的是和演唱会门票同等价值的电话卡,他就不会放弃看演唱会。
虽然账面上理性讲,损失是一样的,但是,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
演唱会门票在娱乐的心理账户中,而手电话卡在通信的账户中。如果丢了门票选择再买一张,则娱乐账户相当于支付了2000元看演唱会。如果丢了电话卡,则属于两个账户各花费1000,心理账户为了平衡各个账户,而有不同选择。
为了多几分理智,我们应当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而把不同用途不同来源的钱分割开来,心理账户之间应该相互流通。
2.如何对待心理账户?
人们对来源不同的钱,会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
“正常傻瓜”看上一条400元的领带,打算月末发奖金买入。如果奖金是500,他买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奖金是5000元,他把这笔钱存起来的可能性更大。
对待心理账户的第一点,就是:不要为钱打上不同的记号标签,对大钱小钱一视同仁。
3.学会克服合算交易偏见
就像在日常里,“正常傻瓜”会对打折商品趋之若鹜,而不考虑实用性。
能接受酒店里的矿泉水10元一瓶,而不能接受小摊上的矿泉水十元一瓶。
为了买打折的商棉被,在最需要棉被的日子里,选择忍一忍,到夏天买到仅仅便宜几十块的棉被。
为了省5块钱的饭钱,而花3块钱坐车再花半个小时跑很远的路。
这些小事情常常在我们生活里发生,我们却觉得理所应当。
这些交易偏见,让我们损失了金钱又折损了时间,还降低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克服这些合算交易偏见,在交易决策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
避免受到无关参考值的影响,多考虑商品能够普带给你的真正效用和你为此付出的成本。
消费时,不要太过在意优惠比例,而是多考虑你所得到真正的优惠数额和你获得优惠所花费的成本。
在消费过程中,不做“正常的傻瓜”,不要受到参考价的影响,不要贪便宜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也不要因为价格比较贵而放弃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不可仅仅关注相对收益二胡绿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实际收益,将绝对收益与绝对成本比较权衡才是做决策的依据。
4.走出沉没成本误区
“正常傻瓜”常常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误区,无法及时止损。
比如已经花了半小时等公交车,为了不白等,又多等20分钟,而不是转而选择快速的出租车。
“正常傻瓜”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了维持颜面而陷入沉没成本误区。
我们应该学会及时止损,而不是一错再错。
美国人在年底抛售股票的时候,很多人选择的是抛售掉手里还在赚钱的股票,而留下亏钱的股票,仅仅是为了想要保本,让实际亏损看起来没那么严重。
实际上,他们应该留下能赚钱的,而快速把不能赚钱且没有钱景的股票抛售出去,不要再让损失扩大。
5.如何应对过于自信带来的失误
过于自信的人,往往能够把握好大局。但却容易大意失荆州。
所以,如果察觉自己在成功之时有所膨胀,应该尽快调整心态。
自信是好的,但需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6.克服适应性偏见
人们总是容易低估自己的适应性。
实际上,从昆明移居到哈尔滨,也能很快适应北方的天气,从一间150平米的房子,搬到一间90平米的房子里,你也不会难过太久。
人们总是很容易适应当下的环境和心理状态,所以就算你把自己20w的车换成200w的车,开起来的快感,也不会持续太久。
“正常的傻瓜”总是低估自己的适应性,盲目追求那些其实能够快速适应的条件。
这里有个有趣的例子,很多“正常的傻瓜”对另一半颜值要很高。但实际上,找了一个相貌平平的另一半,是能够很快适应的。
在离婚案件里,大多数的离异,是因为“对方脾气不好,太作”而不会是“对方长得太丑,无法适应”。
解决办法:在决策时,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物质的东西上,那些我们其实都能快速适应。
相反,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精神和心灵相关的东西,把钱用在能够带来个人提升和价值快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