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栀子
各位,最近热映的《芳华》看了吗?上周末我刚看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这部电影本来要在十一国庆档和大家见面的,也不知道是因为炒作还是一些什么原因,出现了“撤出国庆档风波”,而后竟被推迟到了这个月的15号上映。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冯小刚拍了一部反映自己那个年代文工团的电影。那个时候已经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芳华》,可是那会儿才疏学浅的我只是觉得这个电影除了名字好听,可能是一部“老年人”电影。
但是我错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放出来后,才发现那个年代的情怀真的可以深刻体会到。近年来冯导的电影也是一改往日走量的商业片风格,拍了很多针砭时弊,反映当代或者过去社会生活的电影。比如之前冯导的《1942》。虽然票房不是特别高,《1942》讲述民族苦难、国民性和中国几千年来官僚体制的冷漠无情。他如今又拍了《芳华》,记录那个特殊时代下,每个个体被车轮碾碎的芳华。
2
《芳华》讲述的是一批60后的故事,在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所经历的成长以及充满变数的人生命运。影片着重刻画了乐于助人而又情窦初开的刘峰、敏感脆弱又坚强执拗的何小萍、外表娇媚而又心机颇多的林丁丁、满怀正义感而又善解人意的萧穗子。这几个人物,相互印证,又相互诠释着理想主义的真挚和无奈,他们的遭际,让人同情,又让人唏嘘不已。
整部影片以女二号的回忆的视角展开,穿插的画外音语速不疾不徐,平平淡淡地讲一代人的故事。每当影片要走向情绪的触发点的时候,平静如水的画外音就会徐徐而来,让观众克制自己的情感,接着融入影片之中。
他们是理想主义者,又都是理想主义祭坛上的牺牲。他们是英雄,是凡人,有共同的闪光点,又有各自的人性弱点。刘峰因一时的冲动,被发配到边疆连队,最后,在战场上,为了证明自己,负伤后拒绝后撤,以热血捍卫自己的尊严。
何小萍在战场上,面对被火焰喷射器烧得面目全非的战友精神崩溃,在慰问演出的夜晚,身着病号服的何小萍在草地上独舞,月光如水,人似仙子,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孤独的灵魂,在理想主义的语境中,唯其孤独,所以崇高。那一刻,充满泪点。
3
影片还为我们记录了1979年代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反映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影视创作,审查相当严格。应该欣赏冯小刚的勇气和良知。《芳华》的战争戏,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却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戏,《芳华》只是一部反映部队文工团员生活的情感片,有了这场戏,《芳华》则成为一部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完美结合的大剧。
这场战争中以长镜头,描写了刘峰带领骡马队向前线运送弹药和药品途中遇袭的经过,战争的惨烈,战士的英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正是在枪林弹雨中,在血与火中,理想主义才得以升华,才有了存在的价值。那种战场上的血肉横飞,那种面对死亡时的无奈,那种荡然于胸的英雄气概,深入人心。
当残废军人刘峰因为做生意的三轮车被联防队员没收,并面临敲诈勒索1000元极力讨回公道,确遭到联防队员殴打,被昔日文工团的战友看见。战友含泪一声怒吼:你们竟然敢打残废军人,敢打战斗英雄?!此时,我的心隐隐作痛:在我们当今的年代,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对军人,对英雄缺乏应有的尊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通病,前几年,不是还有人在烈士陵园办狗展吗?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是军人职责,军人本色,可是,让军人流血后再流泪,就是万万不应该呀!《芳华》在批评上,是内敛的,甚至,是一笔带过,但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需求得不多,只要那份应有的尊严。
4
火车站月台的那一幕,何小萍和刘峰,相偎相依。芳华如追忆似水渐渐逝去,他们的爱情是崇高的,是需要被仰视的。那种战友之间的爱情,是心心相印的,是超越了世俗成见的,是直击人心也是温暖人心的。
在这个寒冷的北方冬天,《芳华》带给我们的还有一份温暖。一部好的作品,有人物,有故事,而不是故意去粉饰太多的情绪,芳华本身在诉说着别人的一生,看完更多的是伤感而不是泪目,不像看了一部用力过猛的催泪瓦斯电影,这种悲剧,是高级的。看完影片,思绪凝滞,似乎有一种稍显压抑的感觉。但我想,如果观众还能给刘峰、给何小萍一点同情,一点好感,还能记得那代人的芳华,记得那代人在那场战争为国牺牲的宝贵生命,引出一些有益的启发和讨论,这部影片,就有值得称道的良心,尤其是在娱乐至死、秀场遍地的时候。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善良,才是青春芳华的沃土。
总之,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带上你家人或朋友去感受那代人的芳华吧!
善良
才是青春芳华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