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刚开始上映的时候,我对身边朋友说:又是一部浪费资源的烂片!
但是当我从网上看到它的影评和分数的时候(豆瓣上的评分一路升到7.6,“One”上的评分居然是85分),我觉得应该看看。
宿命论
如果真的有宿命论,命运早就将安生判了死刑!
七月和安生,两个有意思的名字:“七月”正是夏天最热的时令,本应该热火朝天,而实际的七月却温婉如水,安静沉稳;“安生”是安安生生的寓意,本应该有着安稳平凡的心愿,而实际的安生却是一个不谙世事,漂泊流浪的女孩儿。
七月的妈妈经常说:安生的天分比你高,就是命不好。
对啊,安生命不好!安生从生下来就没有爸爸,妈妈也跟别人走了。她没有亲人,经常是孤独的一个人。
如果真的有宿命论,那么安生注定是那个凄凉被遗弃的人。
但安生不相信命运,她去流浪,去寻找爱。乘着那条通向苍茫远方的铁轨,走遍了整片华南,西南和华中,在山区教书,在街头画人像,在酒吧跳艳舞,在户外画广告(这是电影中没有出现的),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坚持地活着。电影中呈现的安生是选择自由流浪的生活,而小说中则是讲出了:安生喜欢画画,她去了广州还是一直坚持学习写生、画画,即使最后被生活现实所迫放弃了画画,她一直努力着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而七月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当地的一家银行(这可能也是大部分女孩的归宿),等待着家明与她结婚。因为拥有的太多,以至于放不下,所以从来不舍得离家。
按着宿命论的发展,七月应该是和家明过上幸福的生活,安生或许被人遗忘,但现实却不是这样!
最后家明没有和七月顺利地结婚,选择在北京漂泊。当七月看到安生和家明在一起的时候,对于七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才意识到“从山上下来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是被选择的结果。”
离别
当你体会到离别时的伤感,证明你长大了!
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时时刻刻上演着两个人的相遇,或者两个人的分离。再要好的闺蜜,再亲近的人,可能都会离开。
电影中一共出现了4次离别的镜头,第一次是七月在读高中的时候,安生要去广州闯世界;第二次是在上海酒店吵起来,安生不说一句话走了;第三次是大学毕业后家明去北京,七月头也不回,眼泪刷刷地流下了;每一次七月都要去适应没有安生的生活,最后没有家明的生活,就像七月自己说的:每次都是剩下我自己,而最后一次,七月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压抑,不再伪装,跟着自己心中的向往走了。
青春不就是一辆开往未知的列车么?到了站,有人下车,有人上车,只是自己学会去适应,适应自己一个人的日子。
我还记得曾经:
第一次离别时,15岁的我被母亲送到校门口。母亲说,赶紧去上课吧。于是我提着沉重的水果、厚被子踌躇地走向教室。等我回头再看,母亲已经骑着电动车掉头了,眼泪一下子蹦了出来。
第二次离别时,24岁的我被男朋友送到火车站。他说,你好好在北京工作,有时间我就过去看你。我将离开我呆了4年的地方,离开我心爱的人们。走上电梯时,我不敢回头,直到我进了检票口,他还是站在那里,眼泪像洪水一样刹不住闸。
第三次.......
还有很多好朋友,她们一次一次地离开,但她们却教会了我继续生活的勇气,每一个人在我的生命中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
一次次的离别,逼着我成长。
自我
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方向,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
曾经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和母亲吵得很凶,母亲希望我回老家,而我选择毕业后留在北京(尽管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不自量力)。
就像离开七月的安生,到陌生的城市,被欺骗、被嘲笑、被可怜,安生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大学时选择自己不爱的专业(父母眼中“有钱图”的行业),毕业后接受安排去一个“稳定”的工作单位上班;
有的人倔强地离家出走,在外面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一开始不是很顺利,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依然迷茫着;有的人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目标,浓厚的兴趣,但却遇不到好的伯乐,依然奋斗着。
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安生选择离开家乡去流浪,在未知的世界寻找自我;家明把身上的玉送给安生,让安生带着自己的灵魂去流浪;而七月选择留在家中,守在父母身边。
三个人活出了不一样的姿态,而在电影的最后,七月却告诉安生:我想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大多数的人都活出了七月的样子,我们被各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束缚着,不敢违抗、规规矩矩着,一边服从着又一边抱怨着。
也许还有很多人不相信命运,选择离开去寻找自我,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就是单纯地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