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读书很随性,只能说你读书很任性。读书很简单,却不似你想的那番。
试着回答几个问题启发思考:
你最喜欢哪本书?也许你答出了书名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你会发觉读书从不是随心所欲那么简单的事。
可能任性的小伙伴说:“读书哪有那么复杂,理解精髓就好。”但是,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中的精髓”?
所谓的“理解精髓”,那是机会主义给自己安慰的借口罢了。
当然,本文分享一套方法,使读书的利用效率更高,达到知识融入内心的目的。这套方法来源一本书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是奥野宣之。
奥野宣之,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以“笔记本作家”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中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书中将阅读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五个阶段系统阐述了读书技巧。
一、选书
很多小伙伴家中陈放大量尚未开封的书籍,他们有时会埋怨自己的懒惰。其实,不是懒惰,而是我们的选书习惯有问题。
回想下我们买书场景:喜欢商业的人会去商业书籍区,喜欢文学的人会去文学书籍区。可是,当你看到新书书架、摊开的畅销书和极具诱惑力的文案,你不知不觉拿起了书。浏览目录、前言、后记和作者资料后,你直接奔向收银台;或你在上下班通勤途中,顺便去趟书店,看到宣传醒目的畅销书,你匆匆购入囊中;或你去图书馆时,没有读书目的,四处闲逛、随性选书。结果是每本书看了几十页,终形不成自我知识体系。
我们选书的随性,造就了读书时的困难重重。你从没研究过此书,也并不知此书是否为兴趣所在。你回家看了几小时后,发觉艰涩难懂,便匆匆将书丢至无人的角落。
那我们该如何选书呢?
1. 收集书籍信息
在选书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收集书籍信息。
不管是浏览报纸和杂志广告,还是书评、地铁广告、书籍的卷末广告,都是我们收集书籍信息的源泉。
随身带个笔记本,将看到想读的书目信息记录下来。比如:早上听音频时出现一本书籍,赶紧记录下来。这样就会避免“之前听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可是记不得叫什么名字”的现象。
书籍信息也需刻意收集,并不是随性而为。
2. 购书清单
收集完大量的书籍信息后,我们需制定购书清单。
为什么要列购书清单?
① 培养带着目的去读的意识
遵循这样的过程,我们会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通过在清单上书写,可加强这本书采购的意图。这样经过细心挑选的书籍,利于提高我们阅读兴趣。
② 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带着购书清单,我们就不会在书店中四处闲逛和打量“这本书是否有用”,避免了因冲动而走向收银台。如果毫无计划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很容易失去判断力,无法冷静选购。
③ 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通过不定期整理自己的购书清单,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随性在图书馆购置的书籍,并不能代表我们的真实需求,有时仅是一时冲动而已。而且,通过筛选和确认读书清单,也利于架构知识体系。
比如,我最近开始列购书清单,大大节约了在网上或书店购书的时间。通过购书清单,更加理性知道自己的知识需求。采购了大量“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使读书系统化而不至流于皮毛。如果没有购书清单,可能极易迷失在网络宣传或书店促销信息里,使购书不为己需,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时候购书清单越列越多,我们需大刀阔斧对清单进行缩减,以免导致购书时的拖延。
二、购书
1. 购书前的准备
首先采购书单里的书要包含三要素: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样才利于采购的准确性,避免购买同名书籍。
2. 网购还是实体店?
网上书店可购买内容已知的书籍。
所谓“内容已知”,是指读过这套丛书之前出版的几本,或曾在某个书店翻看过该书,或该书为人尽皆知的名著或经典作品,或自己曾经多次读过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
网上购书一大弊端是极易产生冲动。网上购买书籍时会出现一系列推荐书籍,如果头脑一热,可能买下许多并未感兴趣的书籍。
实体店可购买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第一眼看上去无法理解作者身份或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和目录后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
实体店中,可以对比其他同类书籍,考虑是否购买。在实体店买书的种种体验,都会被忠实记录在自己与那本书的故事里,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但实体店买书,时间和金钱成本稍高。
建议:如果已经了解过书的内容,就可直接网上购买;而对不了解内容的书,可去实体店确认实物后决定是否购买。
三、读书
可采用“筛选程序法”和“画线标记法”加强读书的自主性。
1. 筛选程序法
① 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 重读
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③ 标记
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当然,对于热爱书籍的朋友,可以利用塑料标签代替折角。准备三枚标签(通读标签、重读标签、标记标签),即按要求可完成上述步骤。
B. 画线标记法
可以用划线方式对标记对象进行区分:
① 普通直线
用于“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情况。
② 波浪线
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
③ 圆圈
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字、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当然,对于不想乱画线的朋友,可以借用多色笔进行标记。选择三种不同颜色的水笔,如橙、绿、紫色。橙色画出书中的重点;绿色画出主观觉得很重要的地方或书中观点与已有经验冲突的地方;紫色画出专有名词和名人名言等。
四、记录
读书完成后,我们需将书中标记的重点部分进行整理汇总。可采用“摘抄+评论”的方式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
摘抄是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内容,评论是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1. 第一步
重新阅读做过标记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将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摘抄,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2. 第二步
摘抄完后要进行主观评论。主观评论非常重要。因为即使摘抄再多,如果眼前的信息没经过加工吸收,不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读多少次也收获甚微。
摘抄部分可用“○”表示,评论可用“☆”加以区分。
例如:在《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中,作者有这样一条笔记:
○ 自杀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抑郁。(摘抄)
☆ 原文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人类在战争年代会死亡,在和平年代也会死亡,真是不容易。(评论)
刚开始时评论不一定深刻,但随着知识的积累,会发现评论的东西越来越有内涵。记得坚持下去!
五、活用
读书的最后一步是“活用”,即将本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1. 积极输出
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读书笔记完成后,要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信息掌握再多,如不积极输出,也无法行程体系。
可以向好友口头传授你所学的知识,或在线上分享所得,通过分享更利于自我吸收转化。当然,也可以通过写书评或文章,输出在平台上,增强知识内化。
2. 重读读书笔记
不定期的重读读书笔记,自己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通过不断地重读笔记,为思想增色,增强内化与活用。
有位评论家说:“如果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来重读的书,那么你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读书专家了。”重读笔记,让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而内化于心,待机而活用。
亚瑟.叔本华:“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丟开书本自己思考。”
愿我们读书有所得,成为书籍世界里的真正国王!
End
一位喜欢分享,乐于互助成长的工科男。
如果觉得此文不错,可以点下“喜欢”。
你还可以关注我,我会给大家分享更多有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