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物质是丰富的,但精神上是贫瘠的,凡事喜欢纠结,纠结在情爱、利益、得失、绯闻、私生活之类的琐事之上。
而有的人精神上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希望、激情、能量、勇敢、正直的。但令人惋惜的是却无法能够摆脱自己的命运!
看了《回响》和《平原上的摩西》以后,我便有了以上的结论。
相比较众明星联袂加盟演出比如王洋、比如宋佳、比如张嘉译,比如张国立等等,冯小刚大导演的《回响》满剧的卖弄文艺、文学、文字、名著、张口杜鲁门,闭口《日瓦戈医生》,花哨的外表下的内核就是爱不爱我。
当一个日理万机、风姿卓越的女警疲惫不堪的回到家里仍然纠结的是身为丈夫的慕达夫(一想到这个名字我就想到郁达夫,想到《春风沉醉的夜晚》,但很明显郁达夫的立意要更接近平原)是否开了房,开房和谁开的?是贝贞还是其他女人?他为什么和我热恋的时候如此充满激情,婚姻中却如此平淡不堪?他爱不爱我,爱不爱我,爱不爱我?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我的指尖划过,是琼瑶阿姨,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奶奶,她的小三人设,三四角恋爱让多少少女心驰神往,不包括我,我对此嗤之以鼻。没有面包的恋爱就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是一样的耍流氓!这点琼瑶阿姨比谁都清楚,要不她也不会插足皇冠杂志社的创始人婚姻了,她还是拎的清的,先有面包的基础再谈所谓的爱情。
谈回《平原》,我之所以认为平原的立意更高更超出回响,是它更现实,更客观,更能表现人物命运的坎坷多舛,犹如纪录片一样的电视剧,连钟声的嘀嗒作响都听的一清二楚清晰的表现出时间的流逝,蒋不凡母亲在流逝的时间里仍然无法抹平对儿子死去的伤痛和对孩子的怀恋。而平淡无奇的人物自序式的小说也同样隐藏了惊涛骇浪。
不论是李守廉还是庄德增还是主要人物李斐和庄树,如果小说和电视剧结合起来就会人物更加丰满,场景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刻。耿直的李守廉,会做生意的庄德增,我最喜欢的还是傅东心,李斐、庄树还有那些警察们,甚至是只有编号没有正式编制后来牺牲的辅警。他们都是鲜活的,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他们也是渺小的,更是伟大的,不是什么这个总监,那个老总,这个教授,那个文学家,小说家,只是普通平凡的普通人。
普通人自然有普通人所能够理解的感情。
傅东心在电视剧的加持下,海清演出了无奈和不甘,她原可以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因为那个敏感的SHI DAI, 那个年代,父亲被打,而打人的竟然是自己的丈夫(书中是父亲的同事叔叔被庄德增打死了)。她只能寄情于书,画这些看似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的东西,给予她精神上的寄托,随之转移到李斐身上,李斐就像是另一个她,她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改变李斐的命运,她教她读书,读很多书,她希望她考上好的大学,拥有好的人生,而不是像她一样,最后只能离婚和出走。
书中的傅东心更加完美一些,她在不甘中顺应着时代的洪流,她屈尊嫁给一个没有文化,连《红楼梦》都理解为哭哭啼啼的女人和娘们一样的男人的故事的人,她的内心一定是巨大的绝望,但是那个时代,她所处的境遇只有这样的选择是最好的。于是她嫁了,并且提出了婚后继续读书和画画的要求。婚后的日子是平淡的,她画烟盒也帮丈夫赚了钱,然后遇到了李斐,她的精神有了新的寄托,而李斐的消失让她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她仍然能够旅游,环游世界,去寻走新的寄托。我认为她就是摩西,因为只有她说出了和摩西一样的话: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
而李斐就像是傅东心的镜子,安静、倔强但是对待命运的不公拥有执念但仍然无法抛弃,忘怀,她不断的回忆,不断地回想就是在计较自己的人生,不该这样的,不该如此。她断了腿,嫁给了恩人的儿子,中断了学业,总是躺在床上等待着治疗,这不是她人生的原本的模样,所以她还是读书,也写小说,她之所以去见庄树,就是为了了结自己的执念吧?如果庄树平安夜没有去那片高粱地就意味着她是错误的,她会懊悔的,她的付出得到的是这样的回报,所以在听到庄树的记不得的话语后,她死了。
李斐的结局应该改为自杀,这样她的悲剧性人格就会无限的放大,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那种无力感,那种无限的悔恨和无限的期望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更能给人以共鸣。
但是结合小说来看,我更认为结局是一种光明的结局,因为微风吹着她,向着岸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