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更为高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够不断汲取他人经验继续前进,其实质一是创新,另一个就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分工,各人把自己擅长的事物做好,做细致,为别人带来方便,也为自己换来应有的价值。
辘轳,便是菜农们从受惠于手工业者的例子。
我们村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量购进辘轳,于是水井上纷纷架起这些吱吱叫的家伙,取代了农人们“扎马步”的辛劳。它终年保持一个姿势,把自己的两条木头腿扎根于一米之外的泥土里,将一根木轴凌驾于井口之上,等待着人们将“摇把”和绕着井绳的大水桶放在这根木轴上。
我们家也买来一副家什,于是浇菜时再不必担心水桶掉进井里。水桶很大,还是尖底的,它一碰到水面便自动歪倒了,根本不需要“泛”这个动作,而且它是牢牢地系在绳子上的,所以怎么会有“脱钩”之虞呢?
自此,浇菜这个工作,力气节省了一大半,速度提高了一大截。
只是,这个水桶是特制的,比普通的水桶大出整整两倍还要多,在它盛着满满的水来到地面时,还需要将它平移一番,才能形成“水沟”真正的“源头”。这个动作需要的力气很大,在村上基本都是壮劳力(成年健康男子)才能干得了的。
但是,我母亲能够干得很好。她的力气很大,平时收麦子时,她就能够扛动一袋八十多斤的麦袋,还和父亲进行比赛呢!
母亲一支手叉在腰上,另一只手轻扶着辘轳轴,任水桶的自由下坠,〞摇把〞开始在她左侧转动着,〞嗖一嗖一〞,卷在轴上的绳子越来越少,一直到〞啪〞的一声,桶碰到水面,然后歪倒浸入水里,盛满水,它口向上浮了起来。这时,母亲双手奋力摇动〞摇把〞,〞吱一一吱一一〝,随着轴上绳子圈数的增加,桶离地面越来越近。待桶的尖底微微高于井台时,母亲左手攥住摇把,右手拉住桶上的绳扣,猛地一晃,桶底稳稳落在地面,顺势一松,桶又慢慢歪倒了,里面的水哗哗地沿水淘流向菜畦。擦一把汗水,母亲开重复刚才的动作。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部电视剧《辘轳·女人.井》。
时光荏苒, 这些可爱的家伙陪我们全家度过了将近十年的美好时光,接着它就被更为省力的抽水泵取代了。电气化时代来临了,它们只好纷纷退休了!现在,再回老家时,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大概它们早已被人们肢解后变成柴火,为美食服务去了罢。
那些架在水井口的辘轳,那吱吱叫的声音,还有和母亲奋力打水的身影永远刻在了脑海里。
如今,母亲六十八岁了,谈起这些事,她还是会很自豪地笑笑:〞嗯,那会子,满庄上找不出几个妇女能干这活的啦!〞
那满脸的皱纹就像盛开的菊花。
马庆珍
2016.12.8 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