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人对日本以及日本人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厌恶这个国度,这些都源于我们有小到大所接受到的教育以及各类媒体上的负面信息。这导致了我们很多人对这个国家及其国民都有一种莫名的偏见,喜欢不起来。
但是,只要你去过日本,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度其实有很多东西都会让人喜欢上它,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的文化。所以,我觉得不管你是佩服它还是憎恨它,首先你要尝试去了解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你的视野与世界观。
要想了解日本的文化特性,了解是什么文化孕育出那样的国民特性,有一本书是把很好的钥匙。
这本书就是《菊与刀》。
书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擅长的研究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
在1944年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一,要不要在战后的条约里废除天皇制度?二,美国有没有必要全面占领日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委托的本尼迪克特进行研究调查,以供美国政府做出决策。
在当时,要搞清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美国人有实际上的困难:既不可能去实地考察,也不可能去访谈日本的决策者。但本尼迪克特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知识,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她利用她能够在美国访谈到的日本移民,以及收集到的各种日本历史、政治与文化资料,勾勒出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从而在其调查报告中对前面两个问题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回答:一,不应该废除天皇制;二,美国不应该全面占领日本。
最终,美国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本尼迪克特的判断是对的。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调查报告重新进行了整理出版,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本《菊与刀》。
菊是菊花,也是日本皇室的标志,刀则代表着武士。从书名就能发现,天皇与武士其实是了解日本文化及其民族特性的路径通道。
一、天皇以及天皇背后的等级制
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书中提到,在日本人心中,天皇不是一个凡人,而是日本民族最高精神的化身。而天皇制这个制度,就保证了这种精神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天皇背后,还代表着日本秩序井然的等级制。而天皇正是这一切等级制的原点。
这种等级制的精髓就是四个字:各安其份。这代表着一个人如果高贵优秀,他就应该统治别人。而贫贱卑劣的人就应该被别人统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天皇,当然就是这个秩序的顶端。日本人的这种等级观,背后是一种关于世界正义的信念。换句话说,在日本人的眼里,一个正义的世界必须是等级分明的。
日本人的这种等级观,我们可以从日本历史中的日本人对其“士、农、工、商”身份的认同不变中看出端倪。我们经常听说有很多日本人都安心只做一样事情,甚至传承数十代都没改变过,这背后,或许正是这种文化心理基础影响形成的吧。
二、报恩文化
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欠下了某种“恩”。比如你出生要感谢父母,感谢爷爷奶奶,这就是你欠下的恩,为此你对他们,甚至是对列祖列宗都负有责任,包括要尽孝,包括捍卫家族名声等等。再比如,你的一餐一饭中,都有农民种植的辛劳;一衫一帽中,都有女工纺织的艰辛,这也是你欠下的恩。当然,所有的恩里面,最大的是皇恩。
这些恩情是要你偿还的,它是社会风俗期待你承担起的义务和责任,它是很沉重的,因为所有人都会盯着你,看你是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恩”这个概念特别能够解释日本人为什么特别极端化,特别容易为小事动怒,也特别容易牺牲自我,因为“恩”对他们来说负担太重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人心目中的“恩”其实可以类比为一种债务,受了别人的恩就要回报,这个回报不是利益上的交换,而是精神上的愧疚。日本人受了别人的恩时,内心会生出巨大的强制约束力,他就感到必须要在什么时候回报这种恩情。所有的恩情里,有两种最为重要,一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天皇的统率之恩。这两种“恩”是不管怎么做,都无法完全报答的,但也还得尽力去做。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生下来就欠下的、永远都还不完的巨大债务。
在日本文化里,日本人对天皇的“忠”和自己主君的忠诚越是无条件,越代表他们的品格纯洁高尚,这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个很大的区别。
正因为在日本文化中,人一生下来就背着无法偿还的、巨大的恩情债务,所以在他们看来,为了报恩付出生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谁不报恩,谁就不配再做人。
三、情义价值观
对于两个彼此之间不存在亲属或者上下级关系的日本人来说,他们之间不存在什么“恩”,但是有另外一种类似的关系,就是“情义”。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恩”可以是绝对的、无限的,但“情义”是有限的。共同之处则在于,一个正派的人要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恩”,也要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情义”。谁要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应该感到耻辱。
“情义”是一种可以类比为“恩”的价值观,报不了“恩”不配做人,报不了“情义”会丢人,也就是让名分蒙羞。“丢人”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件特别难受的事,如果感到受了别人的羞辱,有可能会去冲上去拼命。
四、耻感文化
作者还提出,人类社会一般而言有两种文化,一种叫罪感文化,一种叫耻感文化。罪感文化的特点是,道德归根结底是个人内心的事。犯错的人如果感到内疚,可以通过认错和坦白来缓解内心的道德负担。另外一种则是依靠外在社会强制力来引导人们向善,这种文化叫作“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的特点是,道德是靠羞耻心来强制的,要是他的错误被公之于众,意味着极大的耻辱。在耻感文化中,如果一个人犯了错,他最主要的情感是懊恼,懊恼别人怎么发现了他,而不是内疚自己怎么犯了错。当然,这种懊恼可以很强烈,强烈到让他自杀,但懊恼跟内疚完全不一样。在耻感文化中,犯了错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者坦白,也并不会感到内心的解脱。
美国文化毫无疑问属于罪感文化,而日本文化毫无疑问属于耻感文化。在作者眼里,两种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它们只是影响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而已。
通过《菊与刀》这本书能有助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部分日本的民族文化,所以说它是把了解日本文化基因的钥匙。但毕竟这本书已经出版了70多年了,书中的有些内容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日本的情况,例如天皇的神性光环就已经不再有了,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也要辩证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