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把自己的经营方式归结为危机经营;比尔.盖茨则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他们的这种危机意识,其实就是警钟长鸣,就是一种忧患意识的体现。正因为他们有了忧患意识,他们才能“先知先觉”,在事物发展新的征兆还不明朗的时候,主动创新,主动迎接挑战,从而避免了危机。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之一,它代表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从一定角度来说,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包含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我国古代哲学辩证观有很高的成就,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派在此领域内都有独特的贡献。例如,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老子,他的重要哲学命题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即向相反的方面变化。当事物发展到顶点,它不可避免地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化到相反的方面以后,还要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以便回到原初的状态。因此,老子所说的“反”含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两种含义。老子认为“反”才是事物变化的总规律,人们几乎是无法加以抗拒的。因此,“物极必反”成为中国古代人们熟知的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于不满足,死于满足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常怀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才有生存之道;安于现状,或看不到、或不去看潜在的危机,不测的危险或许会找上门来。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在于教育孩子,也是他经常提醒自己用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
古代杰出的兵书《孙子兵法》,其价值并不限于军事,它实际上也是一部讲哲学辩证观的著作。在《孙子兵法》看来,人在“物极必反”的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生于忧患”,能够常怀忧患意识,既能远离危机风险,也能在生存中增强进取的意识,在竞争中积极求得取胜之道。生活在非洲奥兰河两岸的羚羊,东岸的羚羊比西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快13米。之所以东岸的羚羊强健,是因为狼群就在附近,天天生活在“竞争气氛”中,危机让东岸的羚羊只有强健和警觉才能生存,而西岸的羚羊到东岸来活下来的很少。
古话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经营上要有备无患,那么人生道路上也应做到有备无患。“青蛙效应“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个企业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机的逐渐形成和看不到失败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个人或企业应居安思危,适时宣扬危机,适度加压,使处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脚步的人加快脚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
生活和工作中,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往往有忧患意识,他们想的是事情的前因是什么?结果如何?有什么变化?有哪些难题?他们想到的是,做好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意义。
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更好的做法,这包含了深刻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因为,世上的路有千百万条可走,但至少还有1000条路没有被人走过。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传统经济学企求最优,现代管理学讲求创新多变。市场竞争,机会稍纵即逝,有时容不得你殚精竭虑去找最佳通道。常有这样的遗憾,千辛万苦找到无与伦比的方法,结果却是事过境迁,最好的变成了无用的;有些时候,仓促间做出的抉择,反而经受得起长久的检验。这大概就是就是孟子讲的“求全则毁”吧。
任何一种思想、决策或做法,都是在特定情势下遵循满意原则出笼的。这也是为什么从失败走向成功容易,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难的道理。下围棋也是这样,从第一步开始,就要考虑到下一步怎么走,怎么走才能避免危机。每一个子落下去,都有成千上万种变化。有些人为了一个“子“的着落,可以想一个小时、或者数个小时,甚至于留下千古”难解之局“,几代人不能穷其变化,找到最佳落点。而棋子一旦落下,就立即成了一种自然,成为了过程本身,时局如棋,社会中的事哪件不是如此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危机意识,方能先知先觉,有了危机意识,才能提前准备,应对危机。困难面前,要想到,“还有1000条路没有被人走过。这样,危机也就变成了商机。
来源:中国煤炭新闻网
原创作者:白晓光
编辑:小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