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余华老师的作品,心里总不是滋味,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针一样扎痛了我们内心的深处,写的是一个故事,折射出来是当时的时代。活着是这样,许三观卖血记是这样,在细雨中呼喊也是这样
知道余华这个名字是在高中,那个时候最于这类书不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可爱淘,安妮宝贝等等。前几天第一次看了《活着》,主人公以一个大富大贵的名字,大富大贵的身份出现,可是福贵二字似乎没有太多的眷恋他,跌宕起伏,悲惨不堪倒是一直伴着他。记得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一段表演,一个人经历了这么多基本上已经疯了。可是福贵经历了亲人一个个死去,他却坚强的活着,他活着怀念亲人,活着不像命运低头。他的悲剧其实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剧,动荡,不安。其实我们现在也会讨论这样的一种话题,人为什么活着,我们“活着”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活着忍受和接受一切的幸福与苦难。
看完活着,马上接着看了《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算是余华老师笔下稍微幸福一点的人,许三观的故事朴实无华,平铺直述,写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每次家里遇上大事都是通过许三观卖血度过的,看似写着家长里短的事,其实写的是当时的社会缩影,那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我庆幸,我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没有饥饿,没有战争,感谢祖国的越来越强大,让我还有这份闲暇时光喝上一杯茶,看上一本书。
今天再次接触了余华老师的在细雨中呼喊,一个一直在被抛弃的生命体,相对于亲情友情爱情而言,人们更在意的是温饱问题。时间的感受,勾画出最深处的回忆,忆的不是往昔的甜蜜,而更似是一个旁观者看着这冷酷的生活,年少被抛弃,懦弱的母亲,还有无赖的父亲,以及哥哥的悲惨,又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悲剧让人记忆深刻,那里因为深沉的感动,余华老师把悲剧升华到另一种境界,悲剧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愤怒、悲伤这些情绪,只有深入骨髓的无奈,对世事的索然无味和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