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结交了朋友。而知识、能力、朋友,恰恰是成功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没有知识我们看不到机会,没有能力我们做不成事情,没有朋友我们走不了多远。
一
现在的社会太复杂,复杂到几乎没有一件事儿是可以一个人做成的。
有人说,不对,我就一宅男,我就天天宅在家里打网游、逛淘宝、点饿了吗,不跟任何人合作,也活得挺好。
那么,请问,你打的网游是自己设计的?你逛的淘宝也是自己码的货?在饿了吗定的餐是自己做的?
没有其他人,你基本无法生存。
所以,现在关于人的定义,不是老杜刚刚上小学时的“会制造工具、会直立行走”之类,而是“人是能够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理性动物。”
就是说,你只要具有了人的规定性,那么,你就一定会处于社会关系之中。
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意思,就是你必须与他人合作协作,不能自行其是,也不能自以为是。
二
可是,他人是一个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概念。
确定的是“他人”的范围,凡是我之外的人都是“他人”。包括路上的行人,对门的邻居,同床的老婆,还有自己生的孩子……他们都是“他人”。
他人,是“我”之外的一切人。
不确定的是“他人”的意识,是对我友好还是敌对?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是爱我还是恨我?是尊敬我还是蔑视我?是支持我还是反对我?
这一切都不确定,不仅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识;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意识可能也会有变化。叛徒一词表述的,就是那些观点、立场、组织发生变化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人心难测。
三
人心难测怎么办?
既然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那么,人类就总要想办法解决人心难测的问题。
美国中央情报局想出个办法,他们想发明一种药物,让人们吃了之后主动说实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中情局曾经搞过“吐实药”的科研攻关,药物配方包括化学品巴比妥酸盐、蛤蟆背上的毒液、毒蘑菇、牵牛花之类,其过程与电影《哈利·波特》里伏地魔的手下用魔法帮伏地魔借尸还魂差不多。如此不靠谱的“科研”,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既然不能通过药物让人们自己说实话,那么,怎么办呢?
解决方法没找到,但问题却一直存在。与一些不知道心里想啥的人合作协作,总是心里不托底,于是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陆续登场,希望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科学观察,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探索人们的行为习惯与思维定式,寻找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从而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表现把握人的内在意识。
佛洛伊德潜意识学说、九型人格、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都属于这一类。
四
当然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事儿了。
2015年1月,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教授组织行为学的亚当·格兰特的一本新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被译成中文。书中,亚当·格兰特从合作协作的角度提出另一种分类法,他把人分成付出者、获取者、互利者三类,并探讨了这三类人在合作协作中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特点。
获取者:他们相信自己的利益永远在他人利益之上。他们相信世界是个竞技场,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他们通常这么想:“如果我不先照顾自己,就没人会顾及我的利益。”
付出者:他们以他人为中心,关注他人能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只要别人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他们就很乐意帮忙,有时甚至不计成本不计回报。
互利者:处于两者之间。他们追求付出和收获的平衡。他们的处事原则是公平:帮助别人的同时寻求回报,以此保护自己。他们信奉等价交换,他们的人际关系充斥着公平交易。
五
把人分成这样三类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协作有什么意义呢?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甄别挑选合作者。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当然喜欢与付出者合作,因为这样的合作我们更容易获益;也可以与互利者合作,因为这种合作是等价交换,也是公平的。
如果发现对方是获取者,最好远离他。亚当·格兰特说:“一个获取者取得成功通常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
如果你离获取者太近,就可能“被失败”。
这一点很好解释,你们一个团队合作做成了一件事。但是,向上报功的时候团队的头头却把一切说成自己的功劳,最终他升职加薪,荣光无限。而且,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通常会在夸大自己功劳的同时贬低队友,把队友说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他披荆斩棘冲破重重阻碍才取得如此成就。
六
第二个方面,它也为我们以什么样的身份与他人合作提供了参考。
现在社会鼓励个人奋斗,提倡每个人都追求成功。那么,付出者、获取者、互利者,你希望自己是哪种人呢?
或者换个问题,我们自己做哪类人更容易成功呢?
付出者?好像不对,付出者一味付出,容易帮助别人成功,耽误自己成功;
获取者?好像也不对,一个获取者一旦被大家识破,大家就会远离他,没人帮忙,在如此复杂的社会,他怎么成功?
互利者?那就更不容易了,互利者处处精打细算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也就不会有人真心的去帮助支持他,这样的人怎么成功?
这样一分析,好像这三种人都有不成功的理由,但是,社会上不是到处都有比我们更成功的人吗?
这些成功的人属于哪一种人呢?
七
亚当·格兰特的结论出人意料,他说:“付出者最容易失败,也最容易成功。”
他列举了付出者成功的三个理由:
付出者能够创造价值。付出者乐于助人,行为能力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会让团体受益,同时自己也受益。
付出者人缘好。乐于助人的人到处都有朋友,这个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付出者态度谦虚,言行谨慎,容易获得大家的支持。
这样,当一个付出者做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也就更容易成功。
但是,正如上面的我们举的获取者的利子一样,如果这个付出者遭遇贪得无厌的获取者,他就很有可能“被失败”。\
八
正因为有此担心,所以人们往往都不肯选择做一个付出者。
这本书中引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我们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结果带出了我们自身最丑恶的东西。为了不当傻瓜,我们会不情愿的忽略自己更高尚的本能。大多数人都自觉调整到竞争模式,争夺价值,斤斤计较。”
我们本来可以选择做一个品德更高尚的付出者,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别人,同时我们自己也更有机会成功。
但是,因为怕自己的付出被贪得无厌的获取者吞噬,怕自己的付出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很多人选择做一个获取者,去攫取别人的汗水与付出;或者做一个互利者,与所有人锱铢必较,我不占你便宜,你也别想占我便宜。
这样的结果,是保证自己不会吃大亏。不过,可能也无法做出大的成绩了。
九
但是,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是“不吃亏”,还是“要成功”呢?
如果是“不吃亏”,那么,你尽可以做一个互利者;如果是“要成功”,那么你就得考虑一下了,到底是做获得者,还是做付出者呢?
佛家禅宗有一种舍得的哲学,是讲“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有舍才有得,无舍不能得,只有舍得舍,才能得到得……
其实这种舍得的智慧就是付出者的智慧。付出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结交了朋友。而知识、能力、朋友,恰恰是成功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没有知识我们看不到机会,没有能力我们做不成事情,没有朋友我们走不了多远。
东方的智慧,与亚当·格兰特从各自的角度讲出同一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